英国抢走了中国5块土地,只收复了香港,哪4块还没有收回? 1997年7月1日,香港会展中心的五星红旗升起时,亿万国人热泪盈眶。这场持续155年的领土回归,让人们记住了中华民族捍卫主权的坚定。 然而,近代英国从中国版图上硬生生剥离的核心土地其实有五块,如今只有香港完整归来,藏南、拉达克、帕米尔高原部分区域和江心坡这四块,仍带着殖民遗留的伤痕,停留在未完全解决的状态里。 香港的顺利回归,看似是历史必然,实则藏着英国殖民策略与中国国力博弈的特殊逻辑。 1842年《南京条约》割走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吞并九龙南端,1898年又租借新界99年,这三块土地的归属始终有明确的条约限定。 邓小平1982年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的强硬态度,背后是中国能以经济合作平衡英国在港利益。 当时香港70%的物资依赖内地,英国不可能无视这份绑定。 更关键的是,香港没有被英国刻意制造“第三方争议”,主权归属清晰,这让谈判少了许多牵制。 1997年的回归,本质是中国用实力终结了一份有明确期限的殖民契约。 但藏南的境遇完全是另一种剧本,英国在这里埋下的“地雷”至今仍在发酵。 这块面积差不多一个浙江省大小的土地,争端源头是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那条凭空划出的“麦克马洪线”。 英国殖民官员麦克马洪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仅与西藏地方代表私下换文,就把9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入英属印度。 为了让这场掠夺“合法化”,英国从19世纪起就派调查队潜入察隅地区,用伪造的部族归属报告、篡改的地图构建殖民话语,甚至拿当地僜人使用的中国造器具当“证据”,谎称这些部族“归属阿萨姆”。 这种无中生有的“法理建构”,成了后来印度侵占藏南的借口。 如今藏南核心区域仍被印度实际控制,他们在这里推行“印度化”教育,修建军事设施,可从清代营官管辖到民国政府的地图标注,每一份史料都在证明这里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2025年4月中国与不丹通过谈判收回1500平方公里争议地,更反衬出藏南问题的复杂性,英国当年的非法操作,比单纯的条约割占更难厘清。 拉达克的命运,则暴露了英国殖民扩张中“地缘挑拨”的阴狠。 这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土地,历史上一直是中国西藏的管辖范围,清代还在这里设置了驻藏大臣管辖的行政机构。 19世纪后期,英国为了遏制俄国南下,强行介入拉达克与西藏的纠纷,通过一系列不平等协议逐步夺取控制权。 更狡猾的是,英国刻意模糊拉达克与克什米尔的边界,把这块战略要地卷入印巴争端的漩涡。 印度独立后顺势接管拉达克,如今不仅在这里部署重兵,还试图抹去当地的藏族文化痕迹。 中国政府始终不承认英国的非法处置,但复杂的地区局势,让拉达克的主权回归之路充满变数。 帕米尔高原的部分区域和江心坡,则成了英国“分赃式殖民”的牺牲品。历史上的帕米尔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代设卡伦进行管辖。 19世纪末,英国与俄国私下瓜分这片高原,将其中部分区域划入英属印度势力范围,后来这部分土地成了阿富汗瓦罕走廊的一部分。 这种列强间的私下交易,完全无视中国主权,却为后来的边界争议埋下隐患。 江心坡的遭遇更为曲折,这片位于云南西部的土地,明代就属中国管辖,1926年被侵缅英军强占。英国撤离东南亚时,又将其“转交”给缅甸,形成了如今的领土现状。 这两块土地的问题在于,英国通过“移交第三方”的方式,把双边领土争端变成了多边问题,增加了解决的难度。 对比这四块土地与香港的不同命运,能看清英国殖民的险恶用心:对香港,它用明确条约限定,留了“到期归还”的口子;对其他四块,则用非法划界、制造争议、转交第三方等手段,把简单的主权问题变得错综复杂。 香港回归的意义,不仅在于收回一块土地,更在于证明:只有主权立场坚定、国力足够强大,才能在殖民遗留问题中掌握主动权。 2025年中不边界谈判的突破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用铁路、机场构建的战略网络,和持续的外交努力,正在一点点抚平历史伤痕。 这些未完全收回的土地,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活见证,也是殖民主义留下的“后遗症”。 它们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领土主权的维护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