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终结石油时代!中国核聚变迎来大突破,一升海水抵300升汽油 这可不是随口喊

洒脱风筝 2025-11-04 10:29:05

或终结石油时代!中国核聚变迎来大突破,一升海水抵300升汽油 这可不是随口喊的口号,背后藏着一群人四十多年的“逐日”故事。一升海水里藏着0.03克氘,这东西聚变释放的能量刚好抵得上300升汽油,全球海水里的氘够人类用几百亿年。但想把这能量榨出来,得先在地球上造个“小太阳”——把氘氚加热到上亿摄氏度,还得让这团火球稳定“燃烧”,这难度比登天还大。 真正啃下硬骨头的,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一群人。带头的李建刚院士,1985年刚进所时,实验室连块像样的超导材料都没有。那时候欧美已经搞了几十年,我们连门都没摸到。老所长万元熙带着他们“背着馒头出国学习”,国际会议上别人不愿多讲,他们就捧着笔记本追着问,连茶歇时间都舍不得浪费。 最难的是凑齐第一台装置的超导材料。上世纪90年代,我们造不出合格的超导线,恰好前苏联留下一批库存。李建刚带着几个人冒雪跑到西伯利亚,在零下三十度的仓库里挑了整整一个月。导线有好有坏,他们一根根测试,手指冻得发紫也不敢停——这可是当时能摸到的唯一机会。回来后,实验室常年放着行军床,实验失败是常事,李建刚后来算过,二十年里败了将近五万次,才把等离子体温度从几百万度提到上亿度 。 2024年7月25日那天,终于等来爆发。EAST装置创下1056秒稳态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纪录,成了全球首个实现千秒级运行的装置。监控屏上的数据跳停时,控制室里没人欢呼,反倒有老研究员抹了眼泪。他们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前美国NIF装置号称“净能量输出”,却连1秒都撑不住,还没法复现;我们这1056秒,是从头到尾用国产设备干出来的,超导磁体、冷却系统全是自己造的,国产化率超90% 。 这突破真能终结石油时代?别急着下结论。现在我们刚摸到“燃烧实验”的门槛,离真正发电还有好几步。最头疼的是材料,上亿度的火球会喷出高能中子,普通金属秒变“筛子”,目前还没找到能长期扛住的材料。还有氚燃料,自然界几乎没有,得靠反应堆自己“造”,这技术还在攻关。按照规划,最快2045年才能建成首个商用示范堆,想让家家户户用上聚变电,还得等更久。 欧美这时候反倒急了。美国能源部接连放话,怕我们抢先定标准;欧洲研究机构警告,中国要是出口聚变技术,会动摇他们的能源霸权。他们急是有道理的:美国搞聚变几十年,预算砍了又砍,项目烂尾一堆;欧洲牵头的ITER计划,2007年奠基,到2025年还没完工,预计2035年才敢点火。我们不一样,18年没断过资金,团队没散过伙,现在“环流三号”“HL-3”等新堆接连上线,一年能做几十组实验,想调方案随时能上。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产业链已经跟上了。2024年统计,聚变用的超导线圈、低温系统国产化率超85%。上海电气突破了700℃高温熔盐腐蚀技术,浙富控股能造堆内核心容器,这些设备以前全靠进口,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凑齐一套系统。欧美想装个装置,得找十几家跨国公司拼货,运输就要半年,跟我们比根本不是一个节奏。 花这么大力气值得吗?看看能源账就懂了。现在全球为石油争得头破血流,污染还越来越重。聚变发电不仅干净,还能让发展中国家摆脱能源依赖——这也是欧美最怕的,他们担心“能源美元”体系被冲垮。那些在实验室里熬通宵的人,图的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把能源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从西伯利亚的仓库到合肥的控制室,他们追的从来不是一个实验数据,而是人类未来的能源自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洒脱风筝

洒脱风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