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从明朝萨尔浒大战一直到太平天国战争,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300多年,杀伤满蒙骑兵最多的将领就是名不见经传的——任柱!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位狠人不是太平军的名将,不是湘军的骨干,甚至连个状元都不是。 他叫任柱,出身贫寒,靠推盐车起家,最后却成了清廷最头疼的对手。 这人一生只干了一件事:打骑兵,专打满蒙骑兵,打到慈禧都哀叹“竟无一人能制任柱”。 但他怎么从一个穷孩子,干成清军眼里的“项羽之俦”?这事得从一场埋伏说起。 1865年,高楼寨,山东曹州。 天还没亮,任柱和赖文光、张宗禹三人坐在一片麦田边,身后是几千黑旗军,个个背三匹马、带干粮,准备埋伏。 他们不是等人,是“请人进圈”。对面是僧格林沁,清军王牌,带着一万多满蒙铁骑。 他以为又是一场“围剿捻匪”的轻松仗,根本没想到,这次他是猎物,不是猎人。 前锋一冲进高楼寨,三面火起,四面伏兵。清军拼死突围,僧格林沁躲进麦田,结果被捻军少年张皮绠一枪打死。 科尔沁、察哈尔骑兵几乎全灭,清廷丢了最后的王牌马队。 这场战役把任柱推到了巅峰,也把清军打进了绝望。 可你要是觉得任柱只是运气好,打了一次漂亮仗,那你就太小看他了。 这哥们从小命就硬。1837年,安徽蒙城小任庄出生,父母早亡,跟着伯父长大。 15岁开始帮伯父贩私盐,推着独轮车跑苏鲁豫皖,练就一身力气和胆子。 有一回碰上盐枭抢货,他赤手空拳干翻三人,从那之后,捻军里就没人敢小看这个瘦小的少年。 1851年,他刚14岁,捻军在家乡起事,他跟着伯父任乾加入,很快就成了蓝旗主将。1859年,任乾战死,他接过大旗。 从那以后,清军就发现:这小子不好对付,尤其是他那帮马贼似的黑旗军,打完就跑,追也追不上。 他最狠的不是打仗,是脑子。他的战术,简单说就俩字:游击。 每个兵带三匹马,日行百里,说埋伏就埋伏,说转移就转移。你以为他在山东,转眼他就绕到你后方。 1860年冬天,他在羊山集玩了一次“钓鱼执法”,故意让老弱佯败,三天三夜吊着清军走,最后从芦苇荡杀出,把蒙古铁骑全灭。 那可是僧格林沁的亲兵,清廷眼里的“皇牌”。 可问题来了,这种打法虽然狠,但也有代价。 1861年,他在关李家庄干掉了察哈尔八旗的总管伊什旺布,这可是咸丰和慈禧贴身护卫的头头。 清军惊了,捻军士气大涨。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清廷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干掉任柱。 他们拼了命追,任柱就拼了命跑。1864年,他跑到襄阳,又干掉了五百多黑龙江和蒙古骑兵; 1865年春,在鲁山再宰清军马队千人,连恒龄和舒伦保都被斩了。 短短五年,他一个人干掉了清军超过十分之一的骑兵力量。 这事换做别人,大概早就封王称霸了。 但任柱没这个命。1866年,捻军分裂,他带东捻军转战鄂豫鲁,打得湘军、淮军都头疼。 刘铭传在尹隆河吃了大亏,差点自尽,多亏鲍超救场。 连李鸿章都服了,说他是“今日第一等骑将好汉”。 可惜,敌人不是战场上的对手,而是身边的人。 1867年冬天,江苏赣榆下大雾,任柱照常领兵作战,谁也没防着,身边的潘贵升悄悄举起洋枪,从背后一枪射穿了他的腰。 当场坠马,血流一地,那年他才31岁。 清军给了潘贵升三品顶戴和两万两白银,任柱死后,东捻军军心全失,45天后在弥河被全歼。 57天后,赖文光被俘,临死前只说了一句:“任柱不死,我军岂至此。” 可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全歼满蒙骑兵的狠人,历史书上几乎没几句话。 任柱不是没本事,他的战术让李鸿章都服气;他不是没战绩,他打残了清廷最后的骑兵; 他不是没人记得,曾国藩都说他是“项羽之俦”;他只是不属于那个时代。 太平天国乱成一锅粥,捻军四分五裂。 他拼命打仗,却没一个稳当的根据地,也没政治纲领。清军打不过他,就用钱买背叛。 他再强,也挡不住人心变。 他是那个时代压在清廷胸口的一块石头,也是草根英雄里最硬的一块骨头。 今天我们说起晚清名将,有左宗棠,有曾国藩,有李鸿章,甚至还有僧格林沁。 可杀伤他们最深的那个人,叫任柱,一个推盐车的,一个31岁就死在同志枪口下的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