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

栗頿聊 2025-11-03 15:50:04

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其实往前看看就知道,办奥运会这事儿,早就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了,反而常常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远的不说,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办完后,当地老百姓为了还欠下的债,愣是交了三十年的“奥运税”,想想都觉得沉重。   而且这种财政困境还不是个例,不同年代、不同大洲都上演过类似的戏码。   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当时办得挺热闹,可狂欢过后,留下了一大堆荒废的场馆,那些沉重的财务负担,甚至被认为是加剧希腊国家债务危机的原因之一。   十二年后的里约奥运会也没好到哪儿去,部分场馆赛后很快就闲置了,看起来一片荒凉,而且项目预算还严重超支,让当地财政吃了不少苦。   就算是近几年的奥运会,情况也没怎么好转。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为疫情延期,还得搞各种防疫措施,成本一下就飙升了,最后亏了一大笔钱,出现了巨额赤字。   就连号称要节俭办赛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都得靠政府补贴才能填补资金缺口,甚至连运动员村都没法全面配上空调,可见办奥运的压力有多大。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上海、成都、广州没申请办2036年奥运会,真不是没能力,而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选择。   这三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之前也有不少办大型赛事的经验,要是真想办,完全有资格把奥运会办得有声有色。   但现在的中国,早就不需要靠办奥运会来提升国际形象或者证明国力了,大家更看重的是投入和产出能不能成正比,更愿意把钱花在民生领域,毕竟这些钱用在改善老百姓生活上,能带来更直接的好处。   现在这三座城市的发展蓝图也很清晰,上海在忙着扩建机场、升级轨道交通,让出行更方便;成都一边完善地铁网络,一边好好发展熊猫基地,吸引更多人来感受当地的魅力。   与其把巨额资金砸到奥运会上,不如用来改善社区体育设施、提升医疗水平、优化公共交通,这些投入能创造更广泛、更持久的社会价值,对老百姓来说也更实在。   而且中国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参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还有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滑雪场馆,赛后都得到了高效利用,变成了服务大众的资产,真正融入了城市发展。   正因为知道怎么把大型赛事资产用好,所以面对2036年奥运会,才会更谨慎地考虑投入,不会盲目跟风申办。   这边中国大城市选择观望,国际奥委会虽然说收到了“双位数”国家和地区的申办意向,但这些申办方的质量实在让人心里没底。   目前印度的艾哈迈达巴德倒是挺积极的,可当地落后的基础设施是个大难题,想办好奥运估计得费不少劲。   其他潜在的申办方也各有各的麻烦,埃及开罗要是申办,得先解决夏季酷热的气候问题,不然运动员和观众都受不了;   卡塔尔多哈虽然有办世界杯的经验,钱也多,但人权问题一直有争议,容易引发不满;南非则要应对国内电力短缺和罢工这些不稳定因素,想安心办赛难度不小。   这些明显的短板,让国际奥委会选起来也很头疼。   其实国际奥委会从2019年就开始改革申办规则了,改成了更灵活的“持续对话”模式,还强调要可持续办赛,可这些改革没从根本上解决主办城市的财务风险。   未来奥运会要想走得远,不是找一个愿意不计成本投入的东道主就行,关键得好好改造自身模式,让奥运会变成能帮城市发展的助力,而不是拖后腿的沉重包袱。   办奥运会的本质,应该是让赛事服务于城市、造福于民众,而不是让城市和民众为赛事“买单”。   上海、成都、广州的选择,其实也给国际奥委会提了个醒,只有真正贴合现实需求、降低举办风险,奥运会才能重新找回吸引力。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栗頿聊

栗頿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