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今天(11月1日)报道:“贝森特:北京在稀土问题上误判形势,美国

百日依山尽 2025-11-03 10:41:14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今天(11月1日)报道:“贝森特:北京在稀土问题上误判形势,美国两年内可摆脱依赖。贝森特警告说,北京无法长期依赖关键矿物作为地缘政治施压的工具。 贝森特称美国 12 到 24 个月内就能找到新供应源,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这番言论像是给正硬刚中国的荷兰递了根 “稻草”,但仔细扒开美国所谓的 “替代供应链”,才发现满是藏不住的破绽。 贝森特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美国确实在稀土领域动作频频。就在 10 月 20 日,白宫刚和澳大利亚签下 85 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目标直指稀土、镓等战略资源,号称要撬动 530 亿美元的开发规模。 按照协议规划,美国会给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 2.58 亿美元,支持其在德克萨斯州建重稀土精炼厂;还会给 Arafura 公司 1 亿美元,帮着开发北领地的 Nolans 稀土项目,计划年产 4440 吨钕和镨氧化物。美国能源部甚至和澳大利亚资源部长牵头成立了 “供应安全响应小组”,专门盯着供应链漏洞,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更有冲击力的是协议里的 “价格兜底” 条款。美国国防部给重稀土磁体设了每公斤 110 美元的托底价,要知道当时市场价才 60 美元左右。 澳大利亚还配套了 12 亿澳元的战略储备池,开放给日韩认购,明摆着是想靠政府补贴扛住中国的成本优势,硬生生砸出一条替代链。贝森特正是盯着这些动作,才敢断言美国能快速 “断奶”,甚至觉得中国用稀土施压是 “打错了算盘”。 但这些轰轰烈烈的计划,一碰到现实就露出了短板。首当其冲的是技术难题,稀土精炼可不是挖矿石那么简单,要经过上百次化学萃取,对工艺精度和污染控制的要求高得吓人。 澳大利亚最大的稀土企业莱纳斯,至今还得把矿送到马来西亚去加工,之前还多次因为环保问题被当地叫停。美国自己的重稀土精炼产能更是一片空白,得州的新工厂从建设到调试至少要 3 到 5 年,想在两年内投产根本不现实。 有行业专家算过,就算一切顺利,这些新项目 2027 年前能释放的产能也只够全球需求的 5%,跟中国 90% 的精炼份额比起来,连零头都算不上。 时间和成本更是绕不开的坎。中国的稀土产业优势是几十年堆出来的,从勘探、采矿到磁材制造形成了完整链条,光钕铁硼磁铁年产量就超 30 万吨,而美国的目标只是 1000 吨。 美澳协议里的 Nolans 项目,建设周期就需要 3 年,现在才刚启动,就算 2025 年顺利开工,最早也得 2028 年才能出产品。 更别说供应链调整的隐性成本,ASML 之前就试过找替代稀土,结果发现光是测试新材料兼容性就得 18 个月,期间的产能损失可能超过 20 亿欧元,这还没算上设备改造、技术适配的额外开支。 美国自己的依赖度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美国地质调查局 2024 年的报告显示,美国对稀土进口的依赖度高达 92%,50% 到 82% 的关键矿产都得靠进口,而且主要来源就是中国。 美国想靠砸钱和协议在两年内摆脱依赖,更像是一场急于求成的豪赌,忽略了技术积累、产业生态这些无法速成的关键要素。中国的稀土管制本就不是 “一刀切”,而是通过审批分层管理,给合规企业留足了空间。现在看来,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比的不是谁喊口号更响,而是谁的产业链根基更稳。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