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战争,一炊事员送饭途中,看到越军营地,然而他却大摇大摆的走了进去

陈砚之 2025-11-02 21:54:36

1979年,对越战争,一炊事员送饭途中,看到越军营地,然而他却大摇大摆的走了进去,巡逻的越军大喊道“长官好!” 说起陶洪礼这个人,1976年冬天他参军,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第四十二师第一二五团。因为厨艺不错,直接分到炊事班。炊事班平时就是做饭洗菜,可战时不一样,得往前线送热饭。1979年战争打响后,前线道路到处是炮火、地雷啥的,没啥安全后方可言。陶洪礼不满足只在后头待着,主动要求去送饭。别人避之不及,他却一趟趟往前冲。阵地上的战士需要补给,他背着饭桶就上路。山路泥泞,雾大得看不清道,稍不留神就偏离路线。部队里渐渐都知道他这股劲头,从一个煮饭的变成了大家眼里的硬汉。送饭不光是为伤员,还得给坚守岗位的士兵。每次任务都得穿越复杂地形,敌方火力随时可能打过来。他就这样积累经验,熟悉了前线环境。 陶洪礼的炊事班任务重,战争初期就得保证前线吃得上热乎的。1978年底,部队开赴边境,准备作战。他所在的团进攻方向是麻栗坡一带。炊事员虽不是战斗员,但送饭等于暴露在战场上。没有保温车,全靠人工扛。炮弹飞来,地雷埋着,冷枪也常见。陶洪礼多次申请高风险任务,到最前沿去。战友们起初觉得他多事,后来佩服他的胆量。他不光送饭,还开始学点作战知识。部队内部记录显示,他从1979年2月起就频繁参与补给行动。边境山区地形复杂,容易迷路。他携带的饭桶是铝制的,里面装馒头或饭菜。一次次经历让他适应了压力。炊事班在战时成了重要环节,确保部队战斗力。 那次关键事件发生在送饭途中。陶洪礼背着饭桶往前走,山雾大,路径分岔。他偏离了原路线,进了越军巡逻区。哨位藏得深,前线部队都容易误入。他继续前进,遇上越军巡逻队。越军看到他,没马上动手。陶洪礼保持步伐,稳步通过。巡逻兵喊“长官好”,表现出敬意。他回应了,继续走。越军没拦他,他就这么出了他们的视线范围。脱离后,他赶紧返回安全地。部队知道后,全都震惊。一个炊事员就这样从敌区走出来。事件传开,成了战例。搜索资料显示,这事发生在云南边境,陶洪礼靠镇定化解危机。越军误认他身份,让他顺利通过。部队后来分析,这得益于他的气场和不慌张。 事件细节在军史资料里有记载。陶洪礼当时携带干粮和饭桶,雾气帮了忙,遮挡了部分视野。越军巡逻队人数不多,分散站位。他走近时,他们敬礼喊话。陶洪礼没停顿,直接回应,继续前进。越军没追击,让他脱险。这事儿不是孤例,类似误入敌区的事在战时发生过。但他的处理方式独特。部队宣传部编的书里提到,他这样避免了暴露身份。事后,部队上下讨论他的表现。炊事员身份让这事更显意外。搜索全网,多个来源确认这是真实事件,发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陶洪礼的举动体现了战场机智。越军营地临时设立,哨位不严密。他就这样大摇大摆走进去又出来。 陶洪礼没止步于这次经历,继续参与行动。他在侦察中掌握敌情,还捉了两名越军。行动中用夜色掩护,接近后抓捕。另一次送饭,他和同伴遇伏击。越军想生擒取情报。他拔枪反击,击毙几名,脱围。沿7号公路送粮时,发现越军据点。他选择进攻,夜里接近,破坏设施,俘虏军官。部队评估这行动价值高。搜索资料显示,他多次请缨,超出炊事员职责。军区政治部书里记了他的事迹。捉俘虏时,没正式训练,但靠经验办成。击毙敌兵那次,战斗短促,几分钟结束。破坏据点后,带回情报。部队授予他一等功和战斗英雄称号。这对后勤兵罕见。 后续发展中,陶洪礼的事迹被写入战史。他原是贵州籍战士,战时表现突出。战争结束,他退伍回乡。生活不富裕,在医院打杂,又去酒厂干活。后来摆摊、蹬三轮挣钱。没向组织要优待。战友劝他,他才在2008年安排稳定工作。日常朴实,不炫耀英雄身份。搜索全网,多个文章提到他退伍后低调。医院杂工包括打扫啥的,酒厂是体力活。摆摊卖小东西,三轮车拉货。稳定工作后,生活改善但仍简单。一等功臣本该有安置,但他选择自力更生。部队记录显示,他的话是“我不是为奖章打仗”。

0 阅读:2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