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青海一牧民大白天将妻子拉进屋,妻子见丈夫一副猴急的样子,不屑道:“你真没脸,这大白天的你猴急个啥?一会儿天就黑了。”结果,他从怀里拿出样东西后,妻子不禁喜形于色两眼冒光:“这不会是金子做的吧?” 马天福是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牧民,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跟着家人放牧羊群。成年后,他娶了妻子,继续这种传统生活方式。每天清早,他赶着自家几十只羊出门,到附近草场上去。羊群是他们家最重要的财产,卖羊毛和羊肉换钱维持生计。妻子在家负责家务事,比如准备吃的、打扫屋子,还帮着照看些小家畜。他们的房子是用土坯搭的,简单实用,适应高原的冷风。马天福穿羊毛衣服,脚上蹬皮靴,手里拿着鞭子,巡视羊群。他得注意羊别走丢,也防着野兽来袭。生活挺苦的,但他们习惯了,四季轮换,夏天草多,放牧时间长,冬天就得存草料。马天福和妻子分工清楚,他在外头忙,妻子在家管内务,两人一起过日子,日子虽紧巴巴,但也算平稳。偶尔他跟周边牧民聊聊,交换点信息啥的。家庭收入就靠羊群,基本够用,不多不少。 有一天,马天福像往常一样放羊,羊群散开吃草。他找地方歇着,盯着羊群。一只羊不跟大伙儿吃草,老围着一个地方转,还拱土,叫唤。他过去赶它回去,羊不听,继续在那儿扒拉。他推开羊,看见土里露点黄色。他动手挖,挖出一块矩形的东西,裹着泥。他拿到溪边洗干净,东西显出金黄色。他检查周围没人,就收进怀里,赶羊回家。到家大白天,他拉妻子进屋,拿出那东西。妻子擦了擦,咬一口,确认像金子。两人庆祝了会儿,妻子问来源。他讲了放羊的事,从羊转圈到挖出东西。两人看那块东西,长14.7厘米,宽9.2厘米,重365克,上头有图案,像狼追牛,还有山树,边儿光滑,看上去是老物件。 夫妻俩商量了,决定第二天让马天福带东西去城里金店问问。次日他去了,金店老板拿放大镜看了半天,问哪儿来的,他说家里藏的。老板说不好定价值,联系了专家。专家来了,仔细看花纹,确认是文物,但年份一时定不了。马天福听了,就主动上交,让专家拿去研究。专家们回去后,翻资料,开会讨论,最后定这是汉代匈奴人做的金牌,图案是游牧生活的象征,工艺精细。文物局给马天福发了奖励,6万元现金,还发了证书,表扬他上交的精神。他们还问发现的地方,想多找线索。 马天福带考古队去了那片草场,他们开始挖,挖出不少东西,有陶器、饰品啥的。清理出来后,这些东西展示了千年前卢水胡人的生活痕迹,比如帐篷遗迹、工具碎片。金牌成了重点,被定为一级文物,现在放在青海省博物馆里展示。马天福拿了奖励,继续放牧,妻子管家务。他的事传开了,周边人议论。金牌的图案细节记录在报告里,狼咬牛的形象清楚,背景简单。整个过程从发现到上交,没多久就定了性。马天福没留私心,直接给了国家,这事儿成了例子。 这个金牌不光是块金子,它带出了匈奴文化的片段。匈奴人在汉代活跃在北方,游牧为主,狩猎打仗。金牌上狼追牛的图案,就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狼代表力量,牛是牲畜。工艺上,用金锤打成型,刻线细致,保存好是因为埋土里。考古队挖的那些东西,帮着拼出卢水胡人的图景,他们是匈奴一支,在青海一带活动。卢水胡人迁徙多,留下的东西少,这次发现填了空白。马天福的举动,让这些历史重见天日。要不是他上交,可能就流失了。奖励的6万在当时不少,够他家改善生活,但重点是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