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正式宣布了:   10月30日,俄罗斯国防部与乌克兰武装部队几乎同

波览历史 2025-11-01 21:57:31

俄罗斯和乌克兰正式宣布了:   10月30日,俄罗斯国防部与乌克兰武装部队几乎同时发布的声明,让顿巴斯西线的波克罗夫斯克成了俄乌冲突的新焦点。俄方明确表示,当天不仅控制了扎波罗热州和顿涅茨克州的两个关键定居点,还在波克罗夫   斯克火车站击溃了试图突围的乌军部队,仅无人机就击落了192架;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随即现身前线视察,直言俄方“包围封锁”的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   这两份看似矛盾的声明,实则是现代战争中军事行动与舆论博弈交织的典型写照。   被控制的米哈伊洛夫卡和沃江斯克两个定居点,面积加起来还不到10平方公里,却像两把钳子扼住了乌军从扎波罗热向顿巴斯增援的通道。   这种不贪多求快、专守关键节点的打法,和2023年俄军那种快速推进却守不住阵地的风格截然不同,明显是吸收了过去的教训。   而所谓“挫败突围”,也有乌军后续通报佐证,被击溃的是第128山地旅的残部,这支部队已经被困了整整一周,最后是因为粮弹彻底耗尽才冒险突围。   乌军的否认更像是一场必须维持的舆论防御。瑟尔斯基亲赴前线的动作,与其说是勘察防御,不如说是用现身说法稳定军心。   毕竟在顿巴斯战场,一旦“被包围”的说法坐实,不仅前线士兵士气会受打击,后方民众对“长期抵抗”的信心也可能动摇。   但现实藏不住,波克罗夫斯克作为顿巴斯西线的交通枢纽,2024年还囤积着大量物资,如今守军却要靠突围求生,核心问题就是哈尔科夫州的铁路枢纽被炸毁了。   那条铁路之前承担着八成西方援助弹药的转运,没了它,地面补给根本冲不过俄军的炮火封锁。   俄军能精准打到这些关键节点,靠的不是盲目轰炸,而是一套成熟的体系支撑。现在俄军摧毁一个乌军枢纽,平均只用3枚导弹,而两年前得用12枚,效率翻了四倍。   这背后是“天上地下”的情报网在发力:太空里有“猎户座”卫星24小时盯着,地面上“格鲁乌”特种部队抵近侦查定位,连乌军地下弹药库的具体位置都能摸准。   这种打法和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军的思路异曲同工,都是先打垮对方的补给和指挥节点,但俄军更懂得控制成本,不像当年美军那样追求全方位碾压。   这种成本控制的思路,在无人机攻防里体现得更明显。乌军现在每月能造500架改进型无人机,按理说该有优势,但俄军拦截率反而从去年的五成多升到了八成以上。   关键就在俄军的“软杀伤+硬摧毁”组合拳:先用“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搅乱信号,让无人机迷路迫降,实在不行再用导弹打。   这套系统不光能对付无人机,还能干扰美军的制导炮弹,让那些本应精准命中的弹药偏出去几十米,单发几万美金的成本全打了水漂。   反观乌军,除了靠数量堆,没什么有效的反制手段,打出去的无人机大多成了“活靶子”。   战场之外的外援变化,才是左右这场攻防战的关键。美国今年给乌的援助比去年少了近一半,“海马斯”火箭弹一个月才给120枚,这次被拦截的只有12枚,连去年单次突袭的零头都不到。   更矛盾的是特朗普的态度,一边在竞选集会上说“不认为乌克兰能赢”,施压泽连斯基按现状停火,一边又没完全断供,还在提供部分情报支持。这种摇摆让乌军无所适从,想守没弹药,想谈没底气,波克罗夫斯克的突围战不过是这种困境的缩影。   欧盟的援助更像是“画饼”。承诺的50亿欧元军事援助,实际到账的才18亿,有些东欧国家干脆明说不再追加。   欧洲现在一年能造100万发155毫米炮弹,比两年前多了两倍多,但这点量还不到美国过去一个月给的一半,根本填不上缺口。   乌克兰想靠和波兰签粮食出口协议绑住欧盟,可经济利益终究抵不过安全顾虑,欧盟内部连动用冻结的俄资产援乌都吵得不可开交,短期内很难有实质突破。   这场冲突早就不只是军事上的攻防了,能源领域的暗战一直在同步进行。就在波克罗夫斯克激战前一天,乌军刚用无人机炸了俄境内的两座炼油厂,导致俄炼油产能降了五分之一。   俄军转头就用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乌能源设施,让全国七成火电厂没法运行,基辅已经开始每天限电12小时。   冬天快到了,能源短缺不仅影响民生,前线士兵的保暖物资都成了问题,这种对战争潜力的消耗,比争夺一个据点影响更长远。   连舆论场的较量都和战场行动紧密挂钩。俄方放出战报,强调“掌握主动权”,是想让西方看到乌军的困境,动摇援乌决心;乌方否认包围,瑟尔斯基前线督战,是为了向外界证明“防线稳固”。   就在两份声明发布后第二天,俄方提议让中外记者去前线实地采访,被乌方以“安全风险”拦了下来,这种信息封锁背后,正是双方对战场叙事权的争夺。   信息:俄称挫败乌军突围 乌方否认被包围 2025-10-31 09:21·央视新闻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