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11月1日,刘慈欣来到昆山杜克大学,参加“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

宏民 2025-11-01 17:48:47

#刘慈欣# 11月1日,刘慈欣来到昆山杜克大学,参加“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刘慈欣老师与读者对话」环节的对话实录。 问题:降临派、逃跑派、抵抗派,你是哪一派? 答:永远和人类站在一起。 问题:目前最关心哪个科技领域? 答:关心​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等,最集中关注航天技术和可控核聚变。航天技术决定人类是否能延续下去,可控核聚变是给航天技术提供能量。 ​ 问题:纸质书籍式微,如何看待网络文学中涌现出很多科幻作品? ​答:网络文学发展很快,近年比较受读者欢迎的作品《我们生活在南京》《造神时代》都是借助网络平台出现的。网络平台加深了文学和读者的互动,参与写作的人数也很多,未来可能传统写作者的比例会减少。 ​ 问题:​一座城市的科创氛围是否需要科幻滋养?昆山可以做哪方面尝试? ​答:科幻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学,最初目的并没有承担很大的使命。但它本身具有强烈的创新色彩,在让我们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可能起到微小珍贵的作用。尝试的话,可以鼓励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大量阅读科幻小说,同时大量做科幻文学的影视化转化。科幻文学越来越繁荣是大势所趋。 ​ 问题:​人类探索宇宙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马斯克火星移民的想法其实站不住脚,地球环境再差也不会比火星差。经济上算账,去外星开采资源也不划算。但是,这种对宇宙的探索我们很难从纯粹理性上去解释一个“目的”。就像当初生命为什么要从海洋走到陆地来?我想这来自于源于生命开拓新世界的一种本源冲动。放到几百万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我们必须走向宇宙。威尔斯曾说“人类要么遍布宇宙,要么彻底灭亡”,长远来看这是我们探索宇宙的意义吧。 ​ 问题:​人类探索未知的直觉和欲望,将带领我们走向何方? ​答:人类必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这是不言而喻的。人类要生存下去,只能让科学不断进步。把人类文明尺度拉到地质年代那么长的话,人类的灭顶之灾就是必然事件。我们有很多优秀品质,比如献身精神、集体主义,但到那一刻我们能够信赖的是我们的科学技术。 ​ 问题:​基因改造在什么情况下是合理的? ​答:只要对人类发展有益就是合理的。随着科学发展,伦理价值观会与技术相适应,社会会慢慢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来解决目前基因改造技术的伦理问题。我认为未来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不一定是像信息工程这样的主流技术,而很可能是分子生物学这样的技术。 ​ 问题:世界上的冲突某种程度来说是​宇宙缩影,你的小说中有哪些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答: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回答得了(笑)。大趋势是人类充分交流、各种文化融合。 ​ 问题:平时科幻作品写作灵感来源? 答:与科学相比,哲学更像科幻小说。灵感来源除了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外,哲学思想也是科幻小说中很重要的一个来源。 ​ 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对可能让人类故步自封的技术应该抑制还是任其发展? ​答:像人类这样一个行星级的文明想在时间的长河中延续下去,必须保持积极进取。将来技术可能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开拓是对人类的一个挑战。 #昆山#

0 阅读:0
宏民

宏民

关注科技互联网领域,一篇网络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