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急了,多次想让中国申办奥运会,可中国完全不搭理,主要原因还是西方国家太

波览历史 2025-11-01 15:57:55

国际奥委会急了,多次想让中国申办奥运会,可中国完全不搭理,主要原因还是西方国家太双标,而且国际奥委会太吸血,中国在2008年就深受其害…   刚过去的印尼世界体操世锦赛风波还在发酵,国际奥委会以“违背奥林匹克精神”为由,直接宣布封杀这届赛事,理由是印尼拒绝为以色列选手发放签证。   可翻开历史记录就会发现,巴黎奥运会禁止俄罗斯以国家名义参赛时,同样深陷军事争议的以色列却能正常亮相;2019年马来西亚做了和印尼一样的事,只换来了国际奥委会的口头警告   。这种赤裸裸的双标,恰恰是中国不愿再申办奥运会的核心原因之一,再加上国际奥委会的“吸血”运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历早已让中国看得明明白白。   国际奥委会的焦虑不是秘密。2024年奥运会只有巴黎和洛杉矶愿意接盘,国际奥委会只能破例指定两城分别承办2024年和2028年赛事。   到了2036年申办阶段,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卡塔尔多哈等城市虽报了名,却都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或国际影响力有限的短板。   反观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赛事组织至今仍是奥运史上的标杆,可面对国际奥委会连续三年的邀请,甚至联合申办的提议,中国始终只有一句“暂无相关计划”。   印尼的遭遇不是个例,国际奥委会的双标早就刻在了骨子里。最直观的就是项目设置的猫腻,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数登顶后,国际奥委会就开始对举重项目动手.   2024年巴黎奥运会直接削减4个小项,到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更是把举重降为“临时项目”,美其名曰整改兴奋剂问题,可谁都清楚举重是中国的金牌大户。   而洛杉矶奥运会却新增了6个游泳小项,全是男女50米仰泳、蝶泳这类美国选手擅长的项目,要知道美国在东京奥运会光游泳就拿了11枚金牌,这波操作把“偏向性”摆上了台面。   更让人不齿的是双重标准的延伸,1980年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苏联报复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直接影响了赛事完整性,国际奥委会却全程沉默。   2022年北京冬奥会,美英等国搞“外交抵制”,宣称不派代表参加开幕式,可到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这些国家又纷纷派出高级别代表团,所谓“体育无关政治”的口号,不过是西方按需使用的工具。   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设期间,西方媒体拿着放大镜炒作“场馆破坏生态”,国际奥委会也跟着派团反复检查,可里约奥运会场馆赛后变成垃圾堆,东京奥运会超支三倍,却没见他们站出来说一句。   如果说双标伤的是感情,那国际奥委会的“吸血”模式就是实实在在的经济陷阱。他们总宣称90%的收入用于全球体育事业,但2021-2024周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实际分发比例最高才83%,四年里攒下的储备金就有24亿美元。   最核心的收益分配里全是猫腻:最赚钱的电视转播收入近七成要被他们拿走,TOP计划赞助收入的大头也流向总部。   更离谱的是美国奥委会的特殊待遇,2021-2024周期单靠分成就拿了7.8亿美元,这个数字比很多举办国的赛事收入还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投入3000亿,其中70%用于基建,即便赛后鸟巢一年能赚5亿,也只是靠着中国庞大的市场消化成本,换其他国家早被拖垮了。   印尼世锦赛被封杀后,有媒体算过一笔账,印尼为赛事投入的12亿美元打了水漂,而国际奥委会仅凭转播权预售就赚了2.3亿,却在封杀时毫无手软。   中国不是办不起奥运会,而是不愿再当“冤大头”。2008年办奥运时,中国需要通过赛事向世界展示自己,即便受了委屈也得忍着。   如今空间站遨游太空、航母编队巡航西太平洋,这些硬实力比奥运金牌更有说服力,根本不需要靠一届奥运会证明什么。   而且中国现在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3000亿办奥运的资金,能支撑多个芯片研发项目,能建几十所三甲医院,这些投入比办奥运的意义实在多了。   国际奥委会也搞过改革,说要降低80%的申办成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这些改革没碰核心问题,收益分配规则没变,西方主导项目设置的格局没变,双标的底色更没变。   中国现在宁愿办国际滑联世界杯这样的单项赛事,既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门票售罄率超过90%,也不愿被奥运的政治包袱和经济陷阱捆绑。   国际奥委会清楚,没有中国参与的奥运会影响力会大打折扣,可他们始终不愿放下姿态解决根本问题。   中国的不搭理,从来不是任性,而是吃过亏后的理性。西方的双标耗光了信任,国际奥委会的吸血模式让人却步,2008年的经历早已教会中国该如何选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