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评人黄征辉呼吁:若大陆满足“两个条件”,台湾应尽快与大陆统一。第一个条件是,保留台湾现有制度。但第二个条件,保留台湾现有军队,这可就触到红线了。 黄征辉的话能火,根本是戳中了不少台湾同胞怕变的心思。2024 年的民调摆在那,才 7.4% 的人想立刻统一,33.2% 的人盼着永远维持现状。 两岸关系在2024年进入新阶段,赖清德上台后,岛内“台独”势力动作频频,大陆则以实际举措回应。台湾民意基金会5月民调显示,仅7.4%的民众支持尽快统一,33.2%希望永远维持现状,超过六成偏好不改弦更张。这反映出多数台湾民众对生活稳定的渴望,却也暴露了统一议题的敏感。岛内当局推动文化预算达290亿新台币,将闽南语更名为“台湾台语”,并从军校教材中删除“中国现代史”相关内容。这些举措表面上强化本土认同,实则加剧两岸隔阂。民众日常担忧出口市场波动,北京从元旦起暂停部分石化产品关税优惠,工厂成本随之上涨。黄征辉作为退役海军上校,早年服役经历让他对军政两面皆有洞见。他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直击岛内对变局的畏惧。统一虽是大势,但条件议题考验两岸智慧。 黄征辉生于高雄,祖籍福建泉州,早年家境中等,入伍后升至上校,退役转战媒体,时常点评两岸时事。他的呼吁直指统一需大陆满足两大条件,第一是保留台湾现有制度。这点看似务实,与大陆“一国两制”中强调的生活方式延续相呼应。岛内选举、司法体系多样,民众习惯自由氛围,若贸然变革恐生反弹。黄征辉认为,制度保留能缓解“怕变”心态,让统一从对抗转向融合。现实中,台湾社会多元,媒体多元、言论空间宽松,这些元素已成为民众身份认同的核心。民调中,维持现状派占比高,正源于对制度稳定的依赖。大陆白皮书虽删去“不驻军”承诺,但对制度包容的空间仍留有余地。黄征辉的提法接地气,却忽略了主权统一的底线。两岸若对话,此条件或成起点,但需基于一个中国框架,避免空谈误事。 第二个条件保留台湾现有军队,则触及敏感神经。黄征辉承认解放军三天可掌控台湾,却坚持军队独立以保安全感。这话听来像定心丸,实则隐患重重。2024年台军问题频发,一名少将涉性骚扰女官兵被调查,军方内部文件层层上报,暴露管理松散。新兵训练中,有人将空包弹带入厕所误射,枪声惊动营区,教官紧急处置。一年内,士兵轻生事件多起,KTV斗殴案层出不穷。志愿役军官宁愿赔款退伍,一年兵力流失近万,11个联兵营直接裁撤。这样的军队,士气低落,装备老化,难言可靠。更棘手的是,它已成为外部势力的附庸。美国2024年售台军火达40亿美元,27家美企进驻建无人机链条。保留此类军队,非但不稳,反倒为外力插足开门户。黄征辉的担忧本出好意,但忽略统一后国防须统一部署的基本逻辑。两岸安全靠整体威慑,非零和博弈。 大陆对统一的态度一贯坚定,行动胜于空谈。2024年5月“联合利剑-2024A”演习,东部战区陆海空火箭军齐动,军舰逼近台舰0.6海里,战机架设台东外海打击阵位,直接撕破所谓“东部安全区”。此举针对赖清德“5·20”讲话中“两国论”挑衅,震慑“台独”与外部干涉。岛内舆论多认这是回应分化行为,演习规模空前,覆盖台湾周边海空域。白皮书修订删“不驻军”表述,正如邓小平当年所言,统一后自家地盘自管国防。黄征辉条件虽热议,却难改大势。解放军能力展示,已堵死外部介入路径。台湾若留军队,恐成“定时炸弹”,统一需攥紧主权红线,方保长治久安。 经济层面,2024年ECFA部分关税减让中止,影响直观显现。从6月15日起,134项产品包括石化、运动用品等,关税升至5.8%,加上年初12项,占总减让三分之一。台湾出口承压,工厂订单下滑,外贸数据即现疲态。岛内石化业首当其冲,成本单据红字累累,厂商紧急调整供应链。然台商脚步未乱,一至五月对大陆投资额涨5.6%,上海园区新项目频签。两岸经贸本互补,大陆市场吸纳台湾优势产业,电子、机械出口仍稳。黄征辉言论火爆,正因戳中民生痛点,但经济现实显示,统一非零和,融合空间广阔。台湾当局单方面限2500多项大陆产品进口,破坏ECFA基础,反成“害台”元凶。两岸需回归互利轨道,方解民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