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正式升级,这则新规的出台绝非偶然,而是基于战略资源治理和产业安全的必然选择。 从实际情况看,新规的两个核心界定都精准切中了产业链关键环节,背后有着扎实的现实依据。 先说第一个界定,0.1%的中国来源稀土成分门槛看着不高,实则直击光刻机生产的要害,像荷兰ASML的EUV光刻机,镜头需要掺镧提升透光率,光源系统里有钇靶材,磁悬浮工作台依赖钕铁硼永磁体,单台机器稀土用量甚至超10公斤,这些关键稀土的精炼技术大多掌握在中国手里,全球92.3%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都在中国。 要求申请许可并披露用途、用量和最终用户,本质是对稀土流向的精准管控,毕竟之前出现过不少稀土被非法转移、甚至用于敏感领域的情况,这种规范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再看14纳米及更先进芯片相关设备材料的逐案审批,这和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现状紧密相关。 我国在14纳米芯片技术上已取得突破,也能生产相关刻蚀机、靶材等设备材料,但先进制程仍需突破。 逐案审批不是限制合作,而是为了防止关键资源被滥用,同时倒逼国内产业更注重研发。 要知道,稀土作为军民两用资源,若流向不明可能威胁国家安全,这种管控是履行防扩散义务的正当举措。 有人担心这会影响全球供应链,其实没必要,新规的核心是“规范”而非“禁止”,合规企业仍能正常申请许可,甚至还有绿色通道。 中国作为稀土供应大国,一直承担着稳定全球产业链的责任,这次升级管控,既是应对稀土走私等乱象的需要,也是推动产业从低价竞争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长远来看对全球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 对于这件事情,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