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补气,滞则理气,逆则降气,闭则破气,牢记中医4种调治思路
“气”是我们身边看不见、摸不着,但片刻都离不开的生命所需。中医认为,气在人体的活动轨迹,是“升降出入”,通过气的周流全身,温养内外,让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能正常活动,生机勃发。一旦气机升降失常,表里内外会出现多种病变,《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
千百年来,中医逐步形成针对气病的“理法方药”总结归纳和运用,大致有4个内容:
1、从分类看,气有内外虚实之分,外气指天气、谷气,内气有元气、宗气、卫气、营气及五脏六腑之气等。气实有气盛、气郁等问题,气虚有气陷、气脱等问题。
2、从性质看,气属于人体三宝之一,习惯叫“精气神”,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气是精神的基础和保障,养生先养气。
3、从影响看,气的升降出入正常是人体健康的根基,异常就疾病缠身,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说法。
4、从病型看,气病虽然表现多端,但无非是当升不升,当降不降,里外逆反,散收失常,所以就出现了气不足、气不通、气不顺、气不运等问题,要调气养气。
中医临床调气是一个大系列,有多种手段,常见的有4种:
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引起身体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叫“气虚”,气虚要补气。
气的运行因为情志不畅或痰、湿、食、瘀的干扰而受阻,叫“气滞”,气滞要理气。
气的虚损或升发太过,下降不及,体内堵成一团,叫“气逆”,气逆要降气。
气不能内守而外逃,或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叫“气闭”,气闭要破气。
中医调治气病,集中在补气、理气、降气、破气4个方面:
1、虚则补气
气的作用可总结为推动、温煦、防御、固摄4个方面,五脏六腑里,肺主气,脾胃是气之源,肾为气根。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肺卫不固,那么气随津失,气随血脱,就会出现气虚问题,症见精神疲倦,体弱无力,眩晕心悸、舌淡脉弱。
临床发现,肺气虚容易寒热错杂,感冒多发;脾气虚就会食欲不振,大便溏烂;肾气虚容易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另外还有心气虚、肝气虚、肾气虚、胆气虚等问题,患者逐步出现滞、痰、瘀等症状。
气虚要补气,中医补气有3大原则:一是辨清先天后天来补气,先天气虚比后天气虚要严重,以先天补气为要;二是直接分脏补气,结合五脏喜恶特性,脏腑间的生克制化全面分析;三是调脾胃一定不能忘,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要抓根本。
补气从手段看,可针刺、艾灸、药膳、运动,但更常见是用药。常见药材有人参、黄芪、党参、黄精、麦冬、山药等,方剂有四君子汤及系列衍生方、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参苓白术散、十全大补汤等。
2、滞则理气
气滞是临床常见的气病证型,要疏畅气机为主,调补为辅,这个过程叫“理气”,也叫“行气”,滞的后果就是堵,气最容易堵在3个地方——胸、腹、胁肋,会出现脾胃气滞、肝气郁结、胸痛胸闷、肋部刺痛等问题。
滞则生堵,堵则生胀,胀可夹瘀,解决办法就是行气、疏解。中医理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法有疏肝、滋阴、消积、活血、温中、解表、祛湿、化痰等。
理气药材有陈皮、香附、柴胡、佛手、木香、藿香、紫苏等,临床常用的理气化滞药方,有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生脉散、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三仁汤等。
3、逆则降气
气机要升降出入运转起来,才是正常状态,升而不降,气上有余下不足,会咳、喘、呃、呕,降而不升,气下有余而上不足,会有酸、软、肿、胀等问题。这些都是气逆的表现。
气逆一般是脏腑受损引起,要重在调理脏腑,兼以补益,清热疏泄,恢复气机升降。中医对降气的应用有丰富经验,具体以脏腑为根基,降气泄火治肝,胃气非降不顺,降肺气以止咳定喘、降气以降火平抑冲任等。
降气的药材,有枇杷叶、苏子、半夏、郁金、桑皮、竹茹、杏仁等,常用方剂有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代赭旋覆汤、温胆汤加减、紫苏饮、厚朴三物汤等。
4、闭则破气
破气严格来说属于理气的一种方法,与理气药有诸多共通之处,由于现代病患不少,所以单列出来。它是因气郁、气滞,使痰饮留在体内,形成一团瘀滞的状态,基本把气血通行的道路封闭了,所以要用畯猛的理气药破之,属于一种治气之实证的方法。
破气本质是攻邪,达到散结、消积、导滞等目的,尤其是破除胸、腹、脘的实结之气。换句话说,破气只适用于气滞实证,虚证和气陷、气脱者禁用,防止伤阳、伤正。
破气治法十分考验中医水平,因其药材多、畯猛燥烈,多一分则伤正,少一分则无功,所以辨证和用药需十分谨慎精准,而且气机一通,症状缓解,就要减药和停药。
破气的药材有青皮、枳实、大腹皮等,方剂有枳实消痞丸、导气汤、承气汤系列等,都是畯猛的方剂,一般要配一些固护胃气的药材同用。
总之,虚则补气,滞则理气,逆则降气,闭则破气,是中医临床治气、调气、顺气的宝贵经验总结,有许多名方名药和治法,应用要注意辨证,遵医嘱用药,不可乱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