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很明显,老欧洲对中美高峰会谈吃醋了。 众所周知,欧洲是由50%的小国和

士气沉沉 2025-10-31 11:59:55

[微风]很明显,老欧洲对中美高峰会谈吃醋了。 众所周知,欧洲是由50%的小国和50%不知道自己是小国的国家组成的。 欧洲的地缘心态,就是小国格局里的“大国错觉”。几个老欧洲国家总以“大国姿态”自居的角色。成了外界调侃其傲慢底色的生动注脚。 这种“吃醋”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植于欧洲骨子里的地缘心态。人们常说,欧洲是由50%的小国和50%不知道自己是小国的国家组成的。 几个老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英国,总习惯性地以“大国姿态”自居,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一种小国格局里的“大国错觉”。他们手握着辉煌的历史剧本,却没意识到舞台的中央早已换了主角。 这种错觉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法国总统马克龙反复强调的“战略自主”。这个概念听起来非常宏大,核心思想是欧洲必须成为独立于美国之外的、拥有独立防务和外交决策权的“第三极”。马克龙在访华时曾呼吁欧洲避免“卷入不属于我们的危机”,这番话被许多人解读为欧洲想要在中美之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 当俄乌冲突爆发,欧洲真正需要硬实力的时候,大家发现,真正能决定战局走向的,依然是来自华盛顿的军事援助和情报支持。欧洲所谓的“战略自主”,在关键时刻,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政治愿望,而非触手可及的现实。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正是“大国错觉”最尴尬的注脚。 更有意思的是,欧洲似乎还活在自己制定的“规则”里。他们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守护者和定义者。 当中国电动汽车凭借技术和产业链优势,以势不可挡之势进入欧洲市场时,欧盟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是迅速启动了反补贴调查。他们口口声声要维护“公平竞争”,但这种“公平”似乎更像是建立在欧洲自身优势基础上的公平。 当一个挑战者出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修改规则,而不是适应规则。这种行为模式,恰恰暴露了其心态上的脆弱和不自信,像一个曾经的第一名,看到有人要超越自己时,第一反应是向老师告状,而不是在考场上奋起直追。 这种心态的形成,与欧洲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欧洲确实是世界的中心。无论是工业革命、启蒙运动还是殖民扩张,他们都走在时代的前沿。这种长期的“中心地位”给他们留下了一份厚重的历史遗产,也塑造了一种俯视世界的文化惯性。 然而,二战后,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欧洲的中心地位就开始旁落。冷战的结束,又让他们享受了一段作为“历史终结者”的惬意时光。但当他们猛然发现,世界已经悄然进入了中美两强并立的多极化时代时,那种从“棋手”滑向“棋盘”,甚至沦为“观众”的失落感,是难以言喻的。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今天这种矛盾的画面。一方面,欧洲各国领导人频繁地访问北京,希望在经济上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政治和军事上紧紧追随美国,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对手”。 他们既想从中国这里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又不愿放弃在价值观上对中国的指手画脚。这种摇摆不定,既反映了其内部利益的分歧,也暴露了其战略定位的迷茫。他们既不甘心只做美国的“小跟班”,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成为真正独立的“一极”。 当中美两国坐下来,讨论的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全球气候治理、太空探索的规则这些足以定义下一个世纪的大议题时,欧洲发现自己能插上话的机会越来越少。 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眼前的贸易逆差、某个地区的局部冲突,或是如何处理与前任霸主英国的关系。这就像一个家庭里,当父母在商量如何规划整个家庭的未来时,孩子们却在为一块糖果的分配而争吵不休。格局上的差异,已经一目了然。 这种“吃醋”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同情,但无法改变现实。对于欧洲来说,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内部的认知失调。 是时候放下那份“大国错觉”的历史包袱,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棋局中的真实位置了。那么,你认为欧洲应该继续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抱怨自己被边缘化,还是应该务实地寻找一个新的、更适合自己的角色,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2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