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报! 10月30日,知情人士透露,印度石油公司计划明年初与全球贸易商维托尔公司(Vitol)签署一项协议,组建一家合资企业,以扩大其在国际原油和燃料贸易领域的业务范围。 2024年数据显示,印度原油进口量达5.2亿吨,其中40%来自中东。2025年以来,中东局势持续动荡,沙特牵头的欧佩克多次减产,原油价格从年初的75美元/桶攀升至10月的92美元,印度原油进口成本增加近300亿美元。 运输层面同样存在隐患——60%的进口原油需经马六甲海峡,该航线的安全保障始终是印度的核心关切。 印度选择维托尔作为合作伙伴经过审慎考量。这家总部位于瑞士的贸易商实力雄厚,2024年营收达3200亿美元,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仓储和运输网络,尤其在非洲和拉美市场根基深厚。 核心优势在于,维托尔与俄罗斯能源巨头俄气、沙特阿美均保持长期合作,这正是印度亟需的资源整合能力。 2025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占比已提升至22%,但受西方制裁影响,结算与运输环节存在梗阻,维托尔的加入可有效打通这一堵点。 印度曾因能源采购渠道单一遭遇重大危机。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原油出口中断,印度因缺乏多元采购渠道,国内油价暴涨3倍,通胀率攀升至17%,经济陷入停滞。 若当时有维托尔这类具备全球资源调配能力的合作伙伴,危机影响可大幅缓解。对比中国,上世纪90年代便与壳牌、BP等巨头建立合作,2024年原油进口来源国已达48个,中东依赖度降至35%,这一布局差距令印度深感迫切。 当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施压印度减少对俄能源进口,要求其加入“印太经济框架”能源条款。印度表面承诺配合,实际进口量并未减少——2025年1-9月从俄进口原油同比增幅达15%。 维托尔的中立身份为印度提供了缓冲空间,通过合资企业名义采购俄油,可在规避西方制裁风险的同时,维持与美国的合作关系。 军事层面的联动同样重要,印度海军近年推进“东进西扩”战略,2025年服役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已多次在阿拉伯海巡航,而合资企业计划在阿曼、吉布提建设的燃料补给站,与印度海军海外基地形成战略呼应。 吉布提作为红海航运咽喉,中美均在此设有保障基地,印度通过能源布局抢占军事支点的战略意图清晰。2024年印度海军曾与维托尔合作,为亚丁湾护航舰队提供临时燃料补给,此次合资将使该类合作常态化。 10月中旬,印度石油刚与沙特阿美签署协议,将原油进口合同延长5年,同时获得沙特朱拜勒炼油厂10%股权。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策略,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能源布局逻辑一致——当时日本在加大中东进口的同时,通过贸易商拓展印尼、墨西哥等新来源,最终实现能源安全动态平衡。 对中国而言,这事既有竞争也有机遇。竞争方面,印度和维托尔合作后,可能会在非洲原油采购上和中国“抢资源”。2024年中国从安哥拉进口原油1.2亿吨,而维托尔是安哥拉最大的原油出口商,印度很可能借助这层关系分流份额。 但机遇也很明显,合资企业计划建设的南亚原油管道,正好能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能源通道衔接。2025年5月,中国石化已和印度石油就跨境原油运输开展可行性研究,若能借这次合资契机推进合作,将实现互利共赢。 美国的态度则显得有些矛盾。特朗普政府既希望印度在能源上疏远俄罗斯,又担心印度通过合资增强自主能力,减少对美国能源的依赖。2025年美国对印原油出口量同比下降8%,主要就是因为印度转向了更便宜的俄油。 美国能源部10月28日发布的报告中,已将印度与维托尔的合作列为“影响全球能源格局的潜在变量”,暗示可能会通过制裁维托尔的部分业务施压。 上世纪70年代,苏联通过向印度出口原油,换来了印度在冷战中的中立立场;90年代美国通过雪佛龙与印度石油的合作,加深了对南亚能源市场的渗透。如今印度选择维托尔这个“中立第三方”,本质上是想在中美俄三大力量间找到平衡点,既不依附任何一方,又能最大化自身利益。 长远来看,这场合资大概率会重塑南亚的能源格局。按照规划,合资企业成立后第一年将实现原油贸易量5000万吨,占印度进口总量的10%,3年内有望提升至20%。 届时印度不仅能通过维托尔的网络获得更稳定的原油供应,还能借助其销售渠道将印度生产的成品油出口到非洲市场,实现“进口-加工-出口”的闭环。这种转型,将让印度从单纯的能源进口国,升级为区域能源贸易枢纽。 印度石油与维托尔的合资,表面为商业行为,实则是印度基于历史教训、现实需求与战略野心的综合布局。合作成败关键取决于印度能否平衡对美关系、化解制裁风险,以及协调与维托尔的管理分歧。无论结果如何,此举标志着南亚能源博弈进入新阶段,值得持续跟踪研究。 信息来源:消息人士:印度石油公司将与维多公司联手推动全球贸易发展 新浪财经2025-10-30 10:44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