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已经离休的开国上校黄汉基向组织打了报告,提出:“我要赴台探亲。”组织

浅笑对风吟 2025-10-31 10:46:04

1990年,已经离休的开国上校黄汉基向组织打了报告,提出:“我要赴台探亲。”组织了解情况,予以特批,黄汉基辗转赴台,见到了垂垂老矣、卧床不起的老母亲。一见面,母亲哭着讲:“我的依基回来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90年冬天,一架从香港飞往台北的航班上,70岁的黄汉基望着窗外的云海,手中紧握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上是一位年轻女子抱着三岁的他,那是他与母亲魏韶琴最早的合影。 这次旅程,他等了整整四十一年。 当飞机降落在桃园机场时,黄汉基的手微微颤抖。 这位曾经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老兵,此刻却像个即将见到母亲的孩子。 医院病房的门被推开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病床上的母亲睁开昏花的双眼,用福州话轻轻唤出他的乳名:"依基......" 这一声呼唤,让黄汉基瞬间泪流满面。 他跪在床前,将母亲枯瘦的手贴在自己脸上,就像童年时那样。 这个场景,让在场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黄汉基与母亲的分别,要追溯到1949年。 那时,他正在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服役,参与解放华南的战斗。 而他的家人则随国民党军队迁往台湾。 临行前,母亲连夜给他做了最爱吃的福州鱼丸,却终究没等到儿子归来。 这一别,就是整整四十一个春秋。 在分离的岁月里,黄汉基从一名年轻军官成长为共和国空军奠基人之一。 1950年,他受命参与组建新中国第一支轰炸机部队。 当时条件艰苦,连像样的训练教材都没有。 黄汉基凭着早年在海校学到的英语基础,熬夜翻译苏联提供的航空资料,经常工作到凌晨。 1952年的一次飞行训练中,一架教练机突发故障。 作为指挥员的黄汉基沉着应对,在地面通过无线电引导飞行员成功迫降,避免了一场严重事故。 这件事展现了他临危不乱的军事素养,也让他赢得了"最可靠指挥官"的美誉。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他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 每到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拿出母亲的照片看了又看。 1965年,他听说父亲在台湾去世的消息,却因两岸隔绝无法奔丧,只能对着南方默默流泪。 转机出现在1987年。 台湾当局开放探亲后,黄汉基立即通过海外亲友打探母亲下落。 当得知百岁高龄的母亲仍健在时,他激动得一夜未眠。 但当时他尚未离休,赴台手续复杂,这一等又是三年。 直到1990年,黄汉基正式离休。 他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赴台申请。 令人感动的是,尽管当时两岸关系复杂,他的申请仍得到特批。 一位领导动情地说:"让英雄尽孝,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台湾陪伴母亲的两个月里,黄汉基每天为母亲梳头、喂饭,讲述这些年的经历。 虽然母亲听力不好,但总是慈爱地看着儿子。 令人惊奇的是,在儿子陪伴下,原本病重的母亲竟然一天天好转,最后能坐着轮椅到花园晒太阳。 这段跨越海峡的亲情故事,成为黄汉基晚年最珍贵的记忆。 1992年,母亲以103岁高龄安详离世。 临终前,她拉着儿子的手说:"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有你这样一个儿子。" 如今,每当人们问起黄汉基的人生选择时,他总是说:"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是母亲,但最不后悔的是为国尽忠。" 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黄汉基的这次赴台探亲,在当时两岸交流尚不频繁的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 这段跨越海峡的亲情故事,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血脉亲情永远是无法割断的纽带。 2003年,黄汉基在北京逝世。 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战乱到和平、从贫弱到发展的历程。 而1990年那次特殊的探亲之旅,则成为他晚年最珍贵的记忆,也是两岸亲情最动人的注脚。 在台湾陪伴母亲期间,黄汉基也见到了其他在台的亲属。 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血浓于水的亲情让大家暂时抛开了分歧。 这段经历让黄汉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两岸同胞本是同根生,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这种天然的联系。 如今,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像黄汉基这样的探亲故事已经不再罕见。 但我们要记住,正是这些先行者的努力,为后来的两岸交流铺平了道路。 他们的勇气和坚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黄汉基的探亲之旅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它所蕴含的深意依然发人深省。 通过黄汉基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历史的复杂。 它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亲情的珍视。 这正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所在。 主要信源:(网易新闻——开国将校里唯一申请去台湾的人:99岁的母亲病危想去见最后一面)

0 阅读:1057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