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韩国专家太敢说了,他表示如果美国把所有军事力量都集结起来去攻打中国,就算是11艘航母都出动,再带上所有的先进装备,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胜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10月的首尔国防论坛上,一位名叫金大中的韩国军事专家,以其犀利的言辞和对军事战略的深刻见解,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金大中在发言中表示,如果美国将所有的军事力量集结,试图跨太平洋进攻中国,就算出动11艘航母,并且配备最先进的军事装备,最终的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胜利。 这番话一出,瞬间引起了与会者的震动,甚至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这种直白的言论被视为挑战美国全球军事霸主地位的“警钟”。 但金大中的言论并非没有依据。作为一名军事专家,他的分析建立在对当前全球军事格局的深刻理解上。 金大中指出,美国若试图通过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来对抗中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补给和后勤问题。 根据金大中的分析,美国军队的导弹库存和补给能力在72小时以内可能会有所支撑,但随着作战的深入,尤其是进入数日甚至数周的作战周期,补给线就会暴露出巨大的薄弱环节。 这不仅会影响到美国军事行动的持续性,还会影响到作战效率和战斗力。 美国的传统军事战略常常依赖于“速战速决”原则。通过强大的海空力量和高效的技术优势,美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敌人进行快速打击,尽可能减少战斗时间和损失。 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下,这一战略的有效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金大中提到,美国若试图借助航母和先进装备来攻打中国,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跨越太平洋的巨大挑战。 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在进入战斗范围后,需要保持极高的作战强度,而这对补给线的要求是极高的。 毕竟,航母并非自给自足,它依赖于定期的补给才能维持作战状态。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复杂且容易受到干扰的海上补给网络来完成。一旦补给线遭到攻击或干扰,美国的作战能力将大打折扣。 与美国传统的“速战速决”战略不同,中国近年来通过建立一整套的“体系破击”能力来加强对抗外部威胁的能力。 这一体系包括东风系列导弹、高超音速武器、以及其他形式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这些武器系统的引入,极大提升了中国在面对外部军事压力时的威慑能力。 金大中在演讲中强调,中国的“拒止体系”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防御体系,可以在大规模战争爆发之前,通过非接触性手段,阻止敌方进攻。 这些技术不仅让中国能够在战斗开始前形成有效的威慑,还能够通过精准打击,摧毁敌方的重要军事基础设施。因此,中国具备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 这一点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美国的海上力量在面临中国高超音速导弹和东风系列导弹的威胁时,其航母战斗群可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在中国拥有强大反介入能力的情况下,任何军事行动都可能面临极大的风险。美国的战略优势开始逐步被削弱,尤其是在亚太地区。 金大中还特别提到了补给的问题。对于美国军队来说,跨太平洋作战需要依赖强大的补给链条来支撑战斗的持续性。但问题在于,这种补给在现代战争中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跨越太平洋的补给线十分脆弱,一旦遭遇到对方的攻击或干扰,整个作战体系将会面临崩溃的风险。其次,现代战争对于补给的需求不仅仅是武器和弹药的供应,还包括人员的补给、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 美国如果想要维持高强度作战,必须依靠数周时间的持续补给,但这种补给能否按时到位,依然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在金大中看来,中国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其完备的工业后勤能力。在这方面,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了“打完即补”的能力。 即使面临持续的战争,中国也能够通过庞大的国内生产能力和充足的战略物资储备,快速恢复作战能力。 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后勤支持体系,这为中国的长时间高强度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的地理优势也在战略布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美国不同,中国可以通过本土的军事设施和迅速调动的战略资源来维持战斗力,减少了跨洋调度的时间差和成本。 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使得中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能够保持较为灵活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迅速崛起,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过去,美国一直将亚太地区视为自己的“后花园”,并通过驻军和盟友合作来维持其在该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 随着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强大的军事存在和外交影响力,美国的战略重心正在被迫后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