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称中国无权过问稀土用途,属于经济机密。说这话确实是没有毛病,尊重你也理解你。

南琴聊文化 2025-10-30 16:55:53

德国称中国无权过问稀土用途,属于经济机密。说这话确实是没有毛病,尊重你也理解你。但是你不买中国的稀土就可以了。我有不卖的权利,也懒得问你的用途了。   这场稀土贸易的拉扯,看似是简单的商业分歧,实则戳中了全球战略资源交易的核心规矩,买卖从来都是双向选择,哪有只许买方藏着掖着,却要求卖方无条件配合的道理?   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里,“最终用户认证”本就是通行规则,就像买危险品要说明用途一样,稀土这种能用于新能源、军工等关键领域的战略资源,卖家问一句最终用在哪,再正常不过。   可德国的说法,偏偏透着一股双重标准的味道,要知道,西方国家过去卖高科技产品时,可比谁都谨慎。   比如出售船用发动机、精密仪器这些东西,会明确限制不能用于军事目的,还会层层核查用途,生怕技术被滥用。   现在轮到自己买稀土了,却突然强调“用途是经济机密”,不让供应国过问,这未免太不公平了。   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不能只要求别人配合,自己却不愿遵守共同的规则。   中国之所以有底气说“可以不买”,可不是靠储量硬撑,虽然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约37%,但真正的优势在产业链上。   目前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稀土产能都在中国手里,尤其是最关键的分离提纯技术,中国占了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是几十年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的结果。   现在中国企业能生产纯度高达99.999%的稀土产品,早已不是过去只卖初级矿产的阶段,德国需要的风力发电机、导弹制导系统用的稀土材料,中国都能精准供应。   反观德国,其实早就离不开中国稀土了,它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尤其是宝马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对稀土材料依赖度极高。   而且更换稀土供应商可不是换个超市买菜那么简单,光是产品认证周期就长达三年左右,中间还要承担技术适配、成本上涨的风险。   想想2010年的稀土争端,连日本丰田这样的大企业都受了不小影响,生产一度停滞,德国要是真的放弃中国供应商,恐怕会重蹈覆辙。   更现实的是,全球稀土产业链早就被中国深度绑定。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3年中国稀土精炼产量在全球占比高达92%。展望2030年,中国在稀土精炼领域优势不减,仍将于全球精炼能力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其他国家就算想扩大产能、提升技术,短期内也很难追上。   德国要是执意不透露用途,中国完全有权利选择不卖,毕竟稀土是中国的战略资源,与其冒着被滥用的风险出售,不如留给自己的高端产业用,或者卖给愿意坦诚合作的伙伴。   说到底,这场争议的核心不是“能不能问用途”,而是“要不要守规则”。   德国想要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无可厚非,但不能忽视中国的合理诉求和产业优势。   要么遵守贸易规则,坦诚沟通用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要么就承担更换供应商的高昂成本和时间损耗,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在战略资源的博弈里,“既要又要”的逻辑从来都行不通。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0 阅读:43
南琴聊文化

南琴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