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的,中国则是国家控制资本,资本听国家的。这是没错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何中国能够做大让资本听命于国家的。 当资本在本国翻云覆雨、推高民生成本时,中国却能让资本始终围绕国家战略与民众需求转动,这背后,绝非简单的管控二字,而是一套深植历史、谋篇制度、精准施策的系统智慧。 中国让资本听话的底气,首先源于一段扫清障碍的历史根基,回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曾凭借权力垄断全国80%的工矿固定资产,将经济命脉攥在少数人手中。 那时的资本与权力勾连,百姓买不起粮、用不起煤,经济濒临崩溃,这让新中国成立后深刻意识到,若不斩断资本无序扩张的病根,国家发展便会沦为资本的附庸。 于是,新中国果断将官僚资本收归国有,从源头上终结了资本绑架权力的可能,这一步棋,与美国资本天然生长、最终反向操控国家决策的路径截然不同,为中国日后掌控资本埋下了关键伏笔。 而真正让资本既守规矩又有活力的,是中国独创的制度巧思,中国没有选择“一刀切”的硬性管控,而是借鉴国际经验又突破创新,构建起“政府-资本平台-企业”的三层架构。 在这套体系里,政府不直接插手企业日常经营,而是通过中粮、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国有资本平台把握战略方向,就像给资本装上“方向盘”,既让企业在市场中自由盈利,又确保其不偏离粮食安全、科技自主等核心目标。 比如中粮在粮油市场的布局,既遵循市场规律调节供需,又始终守住“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底线,完美平衡了管控与效率,这正是美国资本无序扩张模式下难以实现的制度优势。 更让美国人惊叹的,是中国对资本收放自如的调控实践,面对资本的任性冲动,中国既有硬约束划定红线,也有软引导指明方向,2021年,阿里巴巴因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款182.28亿,这笔真金白银的教训,让所有资本清醒认识到垄断不可碰。 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早年资本更愿扎堆炒房、搞金融赚快钱,国家通过政策扶持与战略引导,逐步将资本引向绿色发展赛道,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近70%份额,比亚迪等企业的崛起,正是资本紧跟国家战略的成果。 在民生领域,中国对资本的纠偏更显温度,此前,学科培训资本将教育变成敛财工具,推高家长负担,双减政策出台后,宁夏学科类培训机构从1546家压减至54家,湖南压减近八成,清晰传递出民生领域不可逐利的信号。 疫情初期,退烧药、口罩短缺,国家没有任由资本坐地起价,而是派34个驻企特派员蹲点工厂,推动东北制药、新华制药等企业24小时扩产,让布洛芬月产量从几百万片增至1.9亿片。 这种关键时刻资本优先服务民生的场景,在美国资本操控医疗资源、推高药品价格的现实面前,更显中国制度的独特价值。 如今,当美国仍在为资本垄断、民生困境焦头烂额时,中国早已用实践证明,让资本听话,不是靠强制压制,而是靠历史扫清障碍、制度搭建框架、调控精准引导的组合拳。 中国给资本划定的圈子,不是束缚,而是让资本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民众福祉的轨道上,实现“做大蛋糕 与“有序发展”的双赢。 这或许就是美国学者看清的真相,也是越来越多美国人羡慕中国制度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与国家的博弈中,中国走出了一条真正为人民谋福祉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