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30 11:09:44

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搞科技、做制造业从来不是跟民生对着干,反而是让老百姓日子过好的最硬底气。现在老百姓要的民生,早不是“能吃饱穿暖”这么简单了,大家要的是靠谱的工作、稳当的收入、更好的公共服务,这些事哪一样离得开过硬的科技和制造业?   就说就业吧,中国新能源汽车连续10年全球卖得最多、造得最多,从研发、生产到卖车、售后,整个产业链撑起来几千万人的饭碗,这难道不是民生?   国内搞人工智能的公司都超过5300家了,在芯片、算法这些地方的突破,催生出智能客服、数据标注、AI训练师这些新行当,这不就是给大家找新的挣钱路子?   再往农村看,智慧灌溉设备、无人机播种这些新鲜玩意,都是制造业跟科技凑一块搞出来的,有了这些技术,农民不用再“看天吃饭”,收入稳了,这不就是民生变好了?   《华尔街日报》说中国不优先刺激内需,可他们忘了最基本的一点:没有扎实的产业打底,内需就是飘在天上的空话。老百姓愿意花钱,要么是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要么是手里有钱敢花,这两样都得靠产业撑着。   就拿买家电来说,以前大家买高端家电都认进口的,现在国产品牌靠着芯片和智能技术的进步,做出来的冰箱更省电、洗衣机更聪明,价格还更实在,老百姓自然愿意买。   这两年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能火起来,拉动那么多消费,靠的不就是制造业升级?再看新能源汽车,以前国产车在市场上没话语权,现在靠着电池、智能驾驶技术的突破,不光国内卖得火,还卖到了欧洲、东南亚,咱们自己人买得起、用得舒心,这才是最实在的刺激消费   要是像有些国家那样,制造业空心化,连个拿得出手的本土产品都没有,老百姓要么买贵得离谱的进口货,要么买劣质次品,内需怎么拉得起来?   再说说用“超常规办法”攻半导体这些关键技术,这恰恰是为了长远保民生、稳内需。这些年咱们受“卡脖子”的气还少吗?国外一断芯片供应,国内手机、汽车厂就减产,一减产就得裁员,老百姓的饭碗就不稳;医疗设备里的高端芯片靠进口,导致不少先进诊疗设备卖得死贵,普通人家看病成本都高了不少。   2024年咱们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了,要想再往上走,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教育,就得把关键技术攥在自己手里。就像“十五五”规划里说的,要搞新质生产力,这新质生产力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就是靠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关键技术撑起来的。   等咱们在这些领域真搞出突破,芯片价格降下来,医疗设备成本低了,手机、汽车这些消费品质量更好,老百姓花钱少了、挣钱路子多了,民生和内需自然就上去了,这才是从根上把问题解决了。   而且中国从来没说过不重视民生,这些年在民生上花的钱、干的事摆在哪呢。脱贫攻坚让近一个亿的农村贫困人口脱了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10亿多人,基本医保更是覆盖了13.6亿人,这么大规模的民生投入和成效,全世界都少见。   但咱们心里清楚,单靠财政补贴搞民生,只能解燃眉之急,要让民生保障能长久,还得靠产业发展自己“造血”。   就说嫦娥七号、八号要发射,表面看是搞航天,实际上带动了新材料、精密制造一大堆产业发展,这些技术用到民用领域,就能造出更好的医疗器械、更先进的工业设备,最后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美媒会有这种错误说法,说到底,就是用西方的发展路子硬套中国的情况。他们习惯了先搞消费再建产业,却忘了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得先把产业根基打牢了,才能稳稳当当发展。   美国自己,不也搞芯片法案,砸了上千亿美元扶本土半导体产业吗?怎么到中国搞产业升级,就成“错误”了?这双重标准玩得也太溜了。   说到底,中国的发展路子很明白:靠科技和制造业升级给大家找好工作、涨收入,靠好产品、好服务让大家愿意花钱,再用消费反过来推动产业更上一层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十五五”规划里这么部署,不是不管民生的冒进,而是把眼前过好日子和长远有保障结合起来的精明打算。   《华尔街日报》要是真关心中国老百姓的日子,不如好好看看咱们的就业数据、收入变化,看看货架上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别闭着眼睛说瞎话。毕竟,日子过得好不好,不是外媒一张嘴说了算的,是老百姓实打实的感受。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