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

鉴清评趣 2025-10-30 10:53:18

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据悉,在2026年至2030年的发展蓝图中,北京发出了全国动员的号召,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决定性突破,以此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这背后,其实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各国都在关键技术领域展开激烈角逐。半导体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等众多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掌握半导体核心技术,就意味着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过去,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依赖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比如,在国际贸易摩擦中,某些国家就曾利用技术优势对中国进行限制,影响了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 为了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国决定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采取“超常规措施”,并非一时冲动之举。这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对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 全国动员意味着调动各方资源,包括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形成强大的合力。科研机构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能够为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高校则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为产业发展输送大量专业人才;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执行力,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决定性突破,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研发周期长,风险高。 同时,人才短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一名优秀的半导体专业人才,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实践积累。此外,国际上的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也给中国的研发工作带来了困难。 然而,中国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加大了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 同时,也在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提升国内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在逐步崛起。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选择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科技和制造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科技的发展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其关注到了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决心和行动。中国的发展路径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考量,是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后做出的战略选择。 那么,你们如何看待中国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模式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

0 阅读:74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