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60岁以后老人不显老?专家统计:有3个不一般的特点 这年头,走在公园里

昌勇下 2025-10-29 20:47:27

为什么很多60岁以后老人不显老?专家统计:有3个不一般的特点 这年头,走在公园里瞧瞧,有些六十多岁的老哥老姐,脸上没几条皱纹,腰杆比年轻人还直,有神的眼睛、结实的步伐,连说话都中气十足。你说他六十?怕不是刚退休那年刚过。为啥有些人一上了年纪就“显老”,而有些人却越活越精神,仿佛岁月从不曾在他们身上留下刀痕? 这不是个别现象。根据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健康老龄化研究报告》,在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5%的人在外貌、体力和脑力上,表现出远低于实际年龄的生理状态,这类人群被称为“功能性年轻老人”。他们有啥秘诀?难道是家里有传家宝?还是早年练过绝世内功? 非也非也,专家们统计下来,发现这些“不显老”的老人,身上通常有3个特点,而且个个都不简单。说白了,这些特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福气,而是日积月累的养生之道。若你也正值中年,或家中有长辈,听我慢慢道来,权作一场关于“如何不老”的江湖夜话。 第一个特点:脾胃调和,气血自生 老话讲得妙:“百病皆由脾胃生。”六十岁以后,五脏六腑如同老马,若不调养,便容易走偏。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个人若脾胃功能强健,运化有力,气血自然充盈,面色红润,精神饱满。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有言:“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现代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老年营养研究指出,脾胃功能稳定的老人,其肠道菌群更平衡,免疫力更强,慢性病发病率显著降低。 再看看那些“不显老”的老人,吃得不多,但食不过饱,粗细搭配,冷热有度。他们不贪生冷、不嗜辛辣,饭后一盏温茶,三分饱留给脾胃喘息,七分饱用来养气蓄力。这可不是讲究,是智慧。 第二个特点:情绪稳定,心火不旺 江湖中有句老话:“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情绪一乱,五脏六腑跟着受罪。很多人一到老年,儿孙操心、身体担心、钱财烦心,心火一旺,睡不好、吃不香,老得快,病也多。 而那些不显老的老人,大多心如止水,泰然处世。不是他们没烦恼,而是他们学会了“看轻”。他们热爱生活,却不执着结果;他们关心儿孙,却不插手太多;他们遇事自有主张,不为琐事乱了方寸。 2021年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情绪稳定的老年人,其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比情绪波动者慢30%以上。这不是玄学,是科学。心定了,气顺了,五脏调和,自然老得慢。 第三个特点:动静有度,筋骨不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这一身筋骨,若长年不动,便如锈铁一般,一触即折。很多人退休后,天天坐着打牌、看电视,久而久之,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整个人也就“老态龙钟”了。 反观那些精神矍铄的老人,动静之间,自有节律。他们或晨练太极,或饭后散步,或每日捶背揉肩,不激烈,但持之以恒。中医讲“动则生阳”,阳气足了,气血流畅,寒湿不侵,筋骨得养。 世界卫生组织在《积极老龄化全球报告》中指出,每日规律运动30分钟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约40%。这不是喊口号,是铁打的数据。 还有一点,别忽略了“静”。静,是养神之道。很多老人晚年学书法、抚琴、读经,这些静功,不仅养心,还能锻炼脑力,预防老年痴呆。所谓“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便是动静之间的最高境界。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感慨:这不显老的秘诀,听着也不难啊。确实,大道至简,难在坚持。 老张是我多年坐诊的一位病人,今年六十七了,刚退休时一身病,血糖高、血压高,整日郁郁寡欢。后来听我一句话:“你若不想老得快,先要养好脾胃、稳住情绪、勤动筋骨。”他开始早起练拳,餐餐七分饱,学着写毛笔字。如今三年过去,老张面色红润、精神百倍,说话比我还铿锵。 这也正是中医之道——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不是等病来才出手,而是教你如何走在病前、老前、衰前,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总结一下,真正“不显老”的老人,往往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脾胃调和,气血充盈; 二是心境淡泊,情绪稳定; 三是动静有度,筋骨不废。 这三者,看似寻常,却是养生的大道。若你此刻正阅此文,不妨细细思量,看看自己与这三条,有几分契合,几分偏差。人生六十才刚过半,后半程如何走,全在你手中。 愿你我皆能——老而不衰,岁月不败。

0 阅读:1
昌勇下

昌勇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