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公元1751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竟然搜出了15000多两银子。乾隆冷笑,这就是你们所谓的清官。可当乾隆看完账本之后,他脸色铁青,不仅将15000多银子送了回去,还遵守承诺,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里,大臣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就是死后把牌位放进太庙,和历代皇帝一起接受祭祀,这份荣誉非常难得,整个清朝只有十四位大臣得到过,张廷玉就是其中之一。 这份配享太庙的承诺是雍正皇帝在位时定下的,核心原因是雍正对张廷玉的绝对信任,雍正本人以勤奋、廉洁出名,而张廷玉当官五十多年,品行和他很合得来。 张廷玉出身名门,父亲是康熙朝的大学者张英,他自己从当官开始就有“两袖清风”的名声,就算后来做到内阁首辅这样的高官,也从来没有过贪腐的记录。 雍正对张廷玉这位汉臣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国家大事的决策上,还体现在物质赏赐上,雍正曾经七次重赏张廷玉,每次赏的白银都有几万两,这些赏赐都是符合当时制度的合法收入。 到了后来,雍正把这份信任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最高肯定,亲口答应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可等乾隆皇帝即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份荣誉的政治意义也跟着改变了。 乾隆刚上台急于稳固自己的权力,对父亲雍正留下的汉族重臣一直抱有很强的警惕心,他认为汉臣的权力不能太大,更不能和满族功臣享受同等的待遇,所以雍正留下的“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承诺在他心里成了一个疙瘩。 当时已经快八十岁的张廷玉做了两件事,正好撞到了乾隆的敏感点上,第一件事是他主动找乾隆,要求给一份书面凭证,确认自己配享太庙的资格,这让乾隆心里很不高兴。 第二件事是在乾隆的长子永璜去世后,乾隆正处于悲痛中,张廷玉却在这个时候请求退休回老家,选的时机太不合适,彻底激怒了乾隆。 公元1751年,针对张廷玉的政治打压开始了,乾隆派钦差大臣德保带着两百多名官兵,直接去了张廷玉的家里,目的很明确:以贪腐为罪名,找到取消张廷玉配享太庙资格的理由。 同时,乾隆也想借着这件事削弱雍正留下的老臣的影响力,震慑朝廷里其他的汉族官员。 一开始,事情的发展似乎符合乾隆的预期,官兵从张廷玉家里搜出了三十六万两白银,乾隆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抓到了确凿的证据,在朝堂上公开指责张廷玉这个三朝元老是“巨贪”,但没过多久,一份文件的出现让事情的走向彻底反转了。 这份文件是张廷玉家的账本,账本里详细记录了每一笔财产的来源和去向,证明这些巨额白银几乎都是雍正等皇帝赏赐的合法收入。 账本还显示,张廷玉不仅没有贪污过一分钱,还用自己的一部分财产开办了慈善机构,救济贫苦百姓。 更让乾隆惊讶的是,在张廷玉的家里几乎找不到任何私人信件,张廷玉在官场待了一辈子,还做过辅政大臣这样的高官,却一直遵守着“就算说的话都对,也不如不说话”的原则。 他用谨慎的态度,避开了所有可能引发文字狱的风险,这也让他的清白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乾隆看完账本后,脸色铁青,他知道自己精心策划的这件事彻底失败了,为了保住皇帝的面子,乾隆把责任推给了德保,说德保“误解了自己的意思”。 然后把抄走的财物全部还给了张廷玉,还额外给了赏赐作为安抚,张廷玉的冤屈被洗清后,就彻底退出了官场。 抄家事件过去五年后,张廷玉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去世,乾隆皇帝最终还是遵守了雍正的遗愿,给张廷玉赐了谥号“文和”,允许他的牌位进入太庙。 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说到底是张廷玉用自己一辈子的清廉,加上谨慎的处世智慧,才最终保住的。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既非皇亲,又无大功,张廷玉凭什么成为配享太庙“第一汉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