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这次北京之行,安静地走了一圈,整个人直接被震住了。他感叹,以前在台湾,粉丝百

微笑着前行 2025-10-29 16:44:00

馆长这次北京之行,安静地走了一圈,整个人直接被震住了。他感叹,以前在台湾,粉丝百万,感觉自己很牛,可真的走进大陆的街巷,才发现自己是小角色。几个城市走下来,从地铁到街景,从市民素养到基础设施,哪一样不是世界领先?不是夸张,是实实在在的差距。 他说得特别真实:台湾有两千三百万人口,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来过大陆。如果真的来了,看到的不只是高楼大厦,更是那种看不见的凝聚力——五十六个民族,十四亿人,拧成一股绳,不是口号,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这种力量,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底气。 这位馆长的感慨,并非个例,而是近年来众多从台湾到大陆交流的人士共有的心声。从历史维度看,1949年后两岸长期处于分隔状态,受限于信息传播渠道和交流壁垒,许多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仍停留在过去的刻板印象中,甚至被部分片面信息误导,这使得亲身踏上大陆土地后的认知冲击更为强烈。以基础设施为例,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依托“五年规划”的系统性布局,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持续投入,截至2024年底,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4.5万公里,覆盖95%以上百万人口城市,这种规模和效率不仅在全球领先,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民众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节奏,而这些真实的发展成果,仅靠远程信息接收难以完全感知。 馆长提到的“凝聚力”,背后是大陆长期坚持的民族政策与国家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通过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深度交融。比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国范围内的对口帮扶机制让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贫困区域实现整体脱贫,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成就,正是14亿人同心协力的直接体现。这种凝聚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共同应对自然灾害、推动国家建设、抗击公共卫生事件等一系列实践中逐步形成,从1998年抗洪救灾到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再到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全民参与,每一次重大挑战都让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更加坚实。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两岸交流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台湾同胞开始突破认知局限,主动走进大陆寻找发展机遇。据国台办数据显示,2023年两岸人员往来规模已恢复至疫情前的七成以上,其中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就学的人数同比增长近20%。他们中的许多人,和这位馆长一样,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大陆的发展活力与包容氛围,进而打破过去的认知偏差。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认知转变,比任何宣传都更具说服力,也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民意基础。毕竟,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共同的历史文化血脉与现实发展机遇,本就该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而非分隔的障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89

猜你喜欢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