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骆宾王写檄文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不以为意,当她读到“一抔之土未干,

地主老骆 2025-10-29 12:06:36

公元 684年,骆宾王写檄文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不以为意,当她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却激动地大喊:“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被人指着鼻子骂篡权夺位,武则天反而拍桌骂宰相?这离谱又真实的一幕,全因骆宾王那支能抵千军万马的笔。

谁能想到,那个写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神童,长大后成了痛斥女皇的“逆臣”。7岁时池边即兴的小诗,让骆宾王成了家喻户晓的天才,可这份才华没能帮他铺平仕途——21岁科举落榜,30岁只当上个九品奉礼郎,后来还因直言进谏被贬西域,甚至蹲过大狱。

狱中那首《在狱咏蝉》最是戳心:“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把怀才不遇的冤屈写得入木三分。但他从不是只会抱怨的文人,在边塞写下“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那份家国情怀从未熄灭。

63岁那年,骆宾王跟着徐敬业起兵讨武,一篇《讨武曌檄》写得惊天动地。“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的军威,“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质问,字字如刀。武则天读着这篇把自己骂得“天地不容”的檄文,起初还谈笑自如,读到关键句突然停住,追问作者是谁。得知是骆宾王,她当场叹道:“这么大的才,让他落魄成这样,是宰相的错!”

骆宾王的才华没成为仕途的“敲门砖”,却成了反转立场的“硬通货” 。武则天恨他助逆,却更惜他的文才;时人骂他“叛逆”,却没人能否认他的笔力。他写得出童真的《咏鹅》,也写得出慷慨的檄文;既能在朝堂直言,也敢在乱世亮剑。

可惜徐敬业兵败太快,骆宾王从此没了踪迹——有人说他战死沙场,有人说他削发为僧 。但那篇檄文留了下来,那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从神童到“逆臣”,骆宾王的一生都在和命运较劲。武则天的那句感叹,或许是对他最好的注脚:真正的才华,从不会被立场埋没,让对手都忍不住致敬。

0 阅读:1
地主老骆

地主老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