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 法国总统马克龙扬言,如果欧盟无法就中国计划实施的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寻找出解决方案,各成员国应当考虑动用欧盟最有力的贸易工具来应对此事。 这话听着硬气,可细琢磨全是破绽。马克龙口中的“有力贸易工具”,大概率指的是欧盟2023年通过的反胁迫工具法案,涵盖关税限制、市场准入管控等一系列手段,但这工具能不能用、敢不敢用,恐怕欧盟自己都没底。 核心的矛盾点藏在一组扎眼的数据里——冯德莱恩早公开说过,欧盟98%的稀土、93%的镁、97%的锂都来自中国。这些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材料,可不是普通矿产,14纳米以下芯片的制造离不开稀土靶材,新能源汽车电机得靠钕铁硼永磁体,少了它们,欧洲的高科技产业和绿色转型计划就是空谈。德国电信新闻网都透露,之前中国管制相关物项时,德国汽车生产线差点因为缺料停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的出口管制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最新政策明确针对的是用于先进芯片、军事AI等敏感领域的物项,还特意留了人道主义救援的豁免条款,比如紧急医疗用途可直接出口,事后报备就行。商务部说得很清楚,这是应对“部分境外实体将材料转用于军事领域”的必要措施,本质是守住安全底线,而非搞贸易封锁。 欧盟真正的问题,是自己把供应链的“命门”拱手让人了。欧洲不是没稀土储量,北欧的矿脉、葡萄牙的锂矿都不少,但法国一个稀土矿开发计划被环保组织抗议五年,最后只能搁置;德国的镁冶炼厂因为能源成本太高,早就大面积停产。《关键原材料法案》喊着2030年实现40%本土加工,可现在实际加工能力连零头都不到,这种情况下谈“反制”,更像给自己壮胆。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内部的分裂。德国一直主张保持开放,怕切断与中国的联系伤了自家制造业;法国却想靠“技术主权”硬扛,两边根本拧不成一股绳。之前反胁迫工具就因为成员国分歧被搁置过,现在马克龙再提,能不能得到响应还是个未知数。 说到底,这不是“谁卡谁脖子”的问题,而是全球化供应链里“谁补好了短板”的现实。中国从稀土开采到提纯掌握着90%以上的产能,这是几十年产业积累的结果,欧盟想靠贸易工具倒逼,终究绕不开自身的结构性短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