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岭战役卫生所,1个16岁女护士巡回查护时,发现1个男战士因受伤无法排尿而难受得痛苦呻吟,没想到,这女护士接下来的举动令人震惊又感动。 她的名字,叫王清珍。参军,是为了“保命”。 她老家汉口,后来跟着铁路工人的父亲逃难到了贵州威宁。那是什么年代?兵荒马乱,匪患横行。王清珍14岁那年,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结果被当地一个土匪头子看上了,非要抢她去做小老婆。 土匪放了话,这事没得商量。 就在这一家子叫天天不应的时候,解放军来了。巧的是,解放军第15军45师的宣传队就住进了她家。 王清珍看着那些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女兵,精神、利落,她动了心。但更关键的是,她父亲王基庚快急疯了。第二天,他拉着女儿就找到了部队后勤部医院,噗通一下,求部队收下女儿。 部队领导一看,14岁,太小了,直摇头。 王基庚急得大喊:“我的闺女你们不带走,就要被人抢去做小老婆了!” 部队领导一听,这不仅是参军,这是救人。破例,收下了。就这样,王清珍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卫生员。 1951年,15岁的王清珍跨过了鸭绿江。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 这场战役有多惨烈? 美军原计划5天拿下,结果硬生生打了43天。范弗里特把炮弹打疯了,史称“范弗里特弹药量”。整个上甘岭的山头,硬生生被炮火削低了两米,岩石都被炸成了粉末。 王清珍就在五圣山后的坑道病房里。那时候,她刚16岁。 坑道里是什么条件? 高峰时期,她一个人要照顾20多个重伤员。喂水、喂饭、换药、倒大小便。外面炮火连天,里面是呻吟和血污。 没有水,就化雪水。没有绷带,就把美军照明弹的降落伞撕成布条。没有药棉,就把棉衣拆了,取出棉花处理了再用。 真正的考验,发生在一天夜里。 王清珍举着昏暗的煤油灯巡查,突然听到一阵压抑又痛苦的呻吟。她循声过去,发现是那个伤情刚稳定点的曹排长。 他脸色惨白,满头冷汗。王清珍一问,心就沉了下去。曹忠林腹部受伤,影响了泌尿系统,尿不出来了。 这在战场上是要命的。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膀胱高度膨胀,剧痛难忍,随时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怎么办?必须马上导尿。王清珍找来一根导尿管插了进去,可因为没有负压,尿液还是出不来。旁边也没有大号注射器可以抽吸。 曹忠林已经痛得快昏过去了。 看着战友扭曲的脸,王清珍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救命要紧! 下一秒,这个16岁的姑娘,俯下身,抛开了所有的羞涩、矜持和那个年代的巨大禁忌,用自己的嘴,含住了导尿管的另一端,用力吸了出来。 曹排长的剧痛缓解了,命,保住了。 这件事,在当时,在坑道里,在场的其他伤员都看呆了。 很多年后,86岁的王清珍老人回忆起这一幕,只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死都不怕,我还怕什么?” 这句话,就是答案。 王清珍用行动回答了,在“生命”面前,这一切都不值一提。 王清珍的举动,当时就传遍了15军。 时任15军军长,后来的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在他的回忆录里专门写到了这个姑娘: “她叫王清珍……这个姑娘为了解除战友的痛苦,帮助伤员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肃然起敬。” 在上甘岭,王清珍还做了一件大事。 特级英雄黄继光牺牲后,遗体在三四天后才被抢运下来。是王清珍和几个女战友,一起为英雄收殓的遗体。 据老人回忆,黄继光的遗体被冻僵了,双臂高举,保持着扑向碉堡的姿势。胸口是一个碗大的弹孔。血衣和身体冻粘在一起,根本脱不下来。 是她们,含着泪,用温水一点点把血衣浸软,再用剪刀一块块剪开、揭下。又用热水毛巾敷了很久,才把英雄僵硬的手臂放平,为他换上了崭新的军装。 战役结束后,王清珍荣立二等功,被授予“二级荣誉战士”称号。 1956年,电影《上甘岭》上映,编剧林杉在剧本最后一页写道:“卫生员王清珍就是王兰的原型。” 但王清珍自己,一辈子都非常谦虚。她总说:“在坑道里,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女卫生员,她们都是王兰的原型。” 她复员后,先是在北京一家医疗器械厂当工人,后来又响应号召再次入伍,一直在部队从事卫生工作,直到退休。 多年后,那个被她用嘴吸尿救活的曹排长,辗转寄来了信。 他在战场上双眼失明了。信里说,支撑他活下来的,就是想知道当年那个救命恩人的样子。后来,他是让孙子读报纸上关于上甘岭的文章,才知道恩人的名字叫王清珍。 王清珍老人晚年参加“老战士革命传统报告团”,到各地作报告。但她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 她说:“我拿出奖章,我知道,一个人的伟大,一个人的荣誉,对别人或许都是一种灾难,付出代价的往往是无数的士兵……我觉得他们才是最高尚的人,最伟大的人。” 在一次采访的最后,老人说:“不过,我更希望人类永远不会再有战争!” 2023年10月27日,王清珍老人在湖北孝感逝世,享年8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