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拖得久了,不少人会慢慢显露出虚象——胃口总差一截,吃点东西就饱胀,大便也常不成形,整个人没什么力气,舌头边缘还带着齿痕,摸脉时也能感觉到脉象偏细弱。
这大多是脾胃虚弱在作祟,要知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这台消化机器动力不足,身体自然容易跟着出问题。
正如《脾胃论》所云:“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所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在于护住脾胃这个根本,无论是用药还是日常养护,都得围绕它来展开,才能从源头上改善不适。
既然症结多在虚,治疗思路便以补益为核心,但具体补什么、怎么补,还得结合身体的细微表现来调整:
大多数人是脾胃气虚,治疗常用归芍六君子汤为基础方。
若气虚更明显,稍动就累,可加黄芪增强补气之力;
若胃中常有凉感,吃了生冷食物就不适,可添桂枝或肉桂温胃散寒;
若脾阳不足、腹泻频繁,炮姜、肉豆蔻能温脾止泻;
若还伴着气滞腹胀,加木香、砂仁理气开胃,让补养的同时不碍消化,避免补而壅滞。
也有少数人是脾阴或胃阴不足,这类情况要避开辛辣温热与苦寒伤阴之品。
脾阴不足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太子参、山药、炒扁豆、莲肉等健脾益阴,兼顾运化功能;
胃阴亏虚者,则以益胃汤或沙参麦冬汤治疗,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滋阴润燥,再配乌梅、白芍等酸甘之味,既能助滋阴之效,又能缓解胃部隐隐不适。
前人早有经验:“脾贵在运,胃贵在养”。给慢性萎缩性胃炎补脾胃,从不是一味猛补那么简单。
用药时需恪守“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原则,比如在补益药中酌加陈皮、佛手等轻清行气之品,既能助脾胃运化,避免补品呆滞胃腑,又能让食物更好地被吸收转化,真正让脾胃恢复“受纳、腐熟、运化”的本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调理是场“持久战”,只要守住脾胃根本,顺着身体的需求精准养护,就能慢慢让胃腑得养、脾运得健,摆脱反复腹胀、食欲不佳的困扰,重新找回消化舒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