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厅论坛又出金句,林毅夫:别把贸易当武器,也别把台湾当棋子】北京的秋日里,既有

孙王良评 2025-10-28 17:43:09

【蓝厅论坛又出金句,林毅夫:别把贸易当武器,也别把台湾当棋子】

北京的秋日里,既有学者在讲台上把经贸理想像一根尺子量来量去,也有大国代表在外洋的会议室里把条款一项项摆到桌面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在蓝厅论坛上说了一句简单又沉重的话:贸易是互利双赢的,不能把贸易作为武器。话不长,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最近几天堆叠在一起的两件事——吉隆坡的经贸磋商和故纸堆里重新被立法确立的台湾光复纪念日。

先说经贸。10月26日,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进行为期两天的磋商,围绕海事物流、造船业的301措施、“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相关关税和执法合作、农产品以及出口管制等问题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双方就解决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并同意继续敲定细节、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话语里传出的,不只是“谈成了”的味道,还有一种务实的信号:两大经济体在博弈中愿意把互损变成互补,把威胁的边际收窄到可控的范围。

林毅夫在现场把视线拉回更广的视角:贸易应在WTO规则下推进,不能被当成实现单边利益的工具来牺牲其他国家或地区。这句话不是学术上的口号,而是对现实的判断。把关税和出口管制当作外交利器,短期或许能逼出对手的一句退让或制造国内政治收益,但长远看,会把全球供应链的信任关系削薄,把“互利”的基础慢慢掰断。贸易断裂的代价,最终由谁承担,历史会给出明白的账单。

接下来再说另一件事: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0月24日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这既是对历史的纪念,也是对法理的重申。林毅夫引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历史文本,提醒那些试图在法理层面制造混淆的外部势力:台湾的归属有历史与法律依据。把纪念制度化,不只是情绪的表达,而是国家叙事与国际法理的双重确认。

把这两条线拉在同一张画布上看,有趣的地方就出现了。有人把贸易谈判当作战场,有人把台湾议题当作筹码。有些国家在推进对华经贸施压的同时,又在台湾问题上频频表态,意图把地缘政治与经贸摩擦捆绑在一起。林毅夫直言,不能把贸易作为武器;同样,历史事实和法理不能被任意改写成政治工具。两件事的交织提醒着一个基本原则:任何把国家间关系简化为零和博弈的做法,最终都会把各方拖入更深的泥淖。

当下的舆论很容易被戏码牵着走:一次会谈被放大成“解冻的序曲”,一次纪念被解读为“政治信号”。但事实往往更冷静也更复杂。吉隆坡的“基本共识”需要走完各自的国内程序,需要把“安排”变为条款与执行;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则是在国家叙事与世界法理之间做出清晰的表述。无论是谈判桌上的那句“达成基本共识”,还是法律文件里那份年代久远的宣言,都不是可以随意被舆论压缩成单行本的公关事件。

这些条文、这些纪念,对我有多大关系?关系在于日常的平静能否延续。若把贸易当武器,制造关税威胁,那些原本互为市场和供应链的国家会选择各自为政,成本与风险最终落在普通消费者和企业头上。而若把历史当棋子,任由外力挑拨,台海的稳定就会被无谓消耗。林毅夫提醒的,是一种理性的外交想象:尊重规则、基于事实交涉、不要用他国的痛点来做短期的筹码。

当然,现实不是理想,外部的搅动与国内的期待都会给政策带来压力。中美之间的每一场对话,都发生在多重考量之下:经济利益、国家安全、选举政治、国际影响力。把谈判的碎片读成因果终局,是对外交复杂性的误读。相反,把纪念的仪式读成情绪宣泄,是对历史与法理的不敬。在这两个战线上,中国选择了冷静与坚持:在经贸上推动规则化、法治化;在台海问题上以历史与法律为准绳,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读完这一连串新闻,不妨放慢呼吸:贸易是桥,不应变成武器;历史不是筹码,不应被人随意移动。国与国之间的互动,既有利益的算计,也有原则的底线。林毅夫在蓝厅论坛上说的那些话,既是对学界的提醒,也是对政界的敦促。愿在嘈杂的舆论场里,多一点规则意识,少一点即兴的政治表演;愿在纪念的声浪背后,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和平的守护。

0 阅读:55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