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抛出惊人言论:“如果必须选边站,新加坡现在会选择美国;但20年后,将会倾向中国! 没人觉得这是随口说说的戏言。杨荣文的身份摆在那,他曾深度参与新加坡外交策略的制定,见证过这个小国从建国初期的风雨飘摇到如今成为区域枢纽的全过程。他的判断,从来都是贴着新加坡的生存底色来的。 728 平方公里的国土,放在中国地图上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县域。没有石油、没有矿产,甚至连淡水都要依赖周边,新加坡的先天条件堪称 “地狱模式”。 李光耀生前反复强调的 “大象群里的老鼠” 比喻,至今仍是这个国家的生存哲学 —— 在大国环伺的格局里,没有依附就没有安全感,没有靠山就难有发展空间。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和经济影响力达到顶峰,新加坡的选择顺理成章。樟宜海军基地对美军的开放,让这个小国获得了远超自身实力的安全保障;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也让新加坡得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东西方的转口贸易重镇。 这些年,双方在科技、金融领域的绑定,更是让新加坡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了优势。杨荣文在会议上没藏着掖着,他说当下选美国,就是新加坡基于现实的 “保命招”,毕竟小国的生存,从来都容不得半点理想化。 但 20 年后的转向预判,才是真正戳中全球格局痛点的地方。这个判断不是杨荣文一人的孤见,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早就在多个场合喊出 “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和体量,已经让世界无法忽视。连续多年贡献全球 30% 左右的经济增长,成为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这样的经济体量带来的是实打实的合作红利。 RCEP 生效后两国贸易的持续升温,新加坡与中国的合作早就跳出了单纯的经贸范畴,延伸到了科技、物流、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 中国不搞霸权,不搞零和博弈,推行的 “一带一路” 倡议,是带着周边国家一起赚钱、一起发展。在东南亚地区,中国通过澜沧江 — 湄公河合作机制,帮助周边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民生水平,这种 “互利共赢” 的相处模式,和某些国家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跟着一个愿意分享发展红利、尊重他国主权的大国,显然比依附于一个奉行 “美国优先” 的霸权国家更有安全感。 杨荣文的这番话,本质上是中小国家在全球格局变迁中的一次 “清醒喊话”。现在选美国,是因为当下的力量格局还没完全改写;20 年后倾向中国,是因为看到了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番话也给世界提了个醒: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终究走不长远,互利共赢才是人心所向。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而是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合作模式。对于各国来说,与其纠结于 “选边站”,不如顺应时代潮流,在合作中寻求共同发展。 未来 20 年,全球格局还会有很多变数,但有一点不会变 —— 谁能真正推动全球共同发展,谁就能赢得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杨荣文的预言,与其说是对未来的预判,不如说是对当下全球格局的一次深刻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