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芝士讲解员 2025-10-28 13:32:55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出生在1947年的印尼雅加达,那时候印尼刚独立没多久,社会乱糟糟的。 他爸是荷兰人,妈是印尼本地人,生下他没几个月,就因为生活太苦,把他扔在孤儿院门口,小婴儿哭得撕心裂肺,可没人管。 幸好,几个月后,一对从中国广东梅州过来的华侨夫妇路过,看他可怜,就抱回家收养了。 这对夫妇叫熊如旦和黄凤娇,他们自己也没啥钱,在雅加达开个小面包店,每天起早贪黑卖面点,勉强养家。 之前他们已经收养了三个印尼女孩,现在又多一个男孩,日子更紧巴了。 可他们不嫌弃,给孩子取名熊德龙,还教他讲客家话,念中国古书,像《增广贤文》啥的,从小灌输中国文化。 你想想,一个混血小孩,长在印尼,却每天听父母讲中国故事,吃中国饭,慢慢就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了,小时候,熊德龙没少挨欺负,同学看他长相不一样,就嘲笑他不是中国人。 有一次,14岁那年,几个小孩当面说他坏话,熊德龙气坏了,回家告诉妈妈。 黄凤娇二话不说,拉着他上门找那些孩子家长理论,非得让他们道歉才罢休。 从那以后,熊德龙更坚定了身份认同,心想,我爸妈是中国人,我就是中国人,谁也别想动摇,家里穷,他上到初中就辍学了,16岁出去打工。 先在一家海绵厂当学徒,每天干脏活累活,可他聪明,半年就把工厂所有流程摸透了。 两年后,他想自己干,父母知道后,没犹豫,把房子卖了凑钱给他当启动资金,这份恩情,熊德龙记一辈子,后来他说,就是父母的无私,让他懂得回报的重要性。 创业路起步难,可熊德龙有股狠劲,第一家海绵厂开张,没几个月就盈利了,他赶紧还清借款,还给父母买了新房。 从那开始,生意越做越大,他扩展到塑料、房地产、媒体等领域,成立了熊氏集团,企业触角伸到印尼、美国、澳洲好几个国家。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他已经是印尼商界大佬,身家亿万,可有钱了,他没忘根。 1978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从澳门入境,那一刻,他跪在地上,抓起一把土,眼泪直流,说这是爸妈的故乡,我终于回家了。 当时中国刚改革开放,农村还挺落后,他看到梅州老家路不好走,学校破旧,医院设备差,心疼坏了。回去后,他就下定决心,要用钱帮这里发展。 从那年起,熊德龙的慈善行动像开了闸的水,一发不可收拾,他先从梅州入手,看路桥不行,就捐钱建了6座大桥,让当地人出行方便多了。 教育是大事,他捐了210万人民币建嘉应大学,还盖高级宿舍,改善学生条件,又拿出500万设奖学金,每年100万奖励优秀老师,激励孩子们好好读书。 到后来,他建了40多所学校,从小学到大学,覆盖广东和其他省份,医疗也管,捐医院大楼、救护车、医疗设备,让偏远地方老百姓看病不愁。 敬老院也建了好几家,老人们住得舒坦,他还不止捐钱,还组织培训,送了2000多名中国干部去国外学先进管理知识,提升国家实力。 这些事加起来,捐款超4亿,可他从不张扬,说这是报恩,熊德龙的举动不光在中国落地生根,还影响了海外华人圈。 他1993年花600万美元收购美国《国际日报》,当时很多人笑他傻,报纸不赚钱。 可他说,我办报不是为钱,是为宣传真实中国。那时候美国媒体常黑中国,他接手后,报纸转向正面报道,讲中国发展,帮华人发声。 2001年,他又在印尼办了本地版《国际日报》,成了印尼第一大华文报纸,影响上百万读者。 他还当了好多社团头头,像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主席、印尼客属联谊总会荣誉主席啥的,利用这些平台,拉动中国经济合作。 他是中国8个省的经济顾问,帮地方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让云南红塔山烟草打入国际市场,22个城市给他荣誉市民称号,他说这是最大荣誉。 这些年,熊德龙的善举带来啥后果?中国不少地方因为他,基础设施上台阶了,梅州从穷乡僻壤,变成教育强区,好多孩子上大学,改变了命运。 医院救了无数人,桥路通了,经济活络起来,海外华人看到他,也受鼓舞,疫情那会,2020年初,中国缺口罩防护服,他马上捐钱捐物,还号召印尼华侨行动,凑了好几批物资运回国。 一次在美国洛杉矶华人集会上,他亲手升起五星红旗,那场景感动数万人,大家高喊祖国好,他站在台上,脸上是骄傲的笑,结果他的故事传开,激励更多人爱国爱家。 熊德龙如今七十多岁,还在忙碌。他把子女也教育成有中国心的人,一家子保持中华传统。 想想看,一个没中国血统的人,却用行动证明身份靠心不靠血,这事告诉我们,恩情和文化能跨越国界,改变一生。 熊德龙的故事证明,爱心无国界,大家多点互助,世界就更美好,两岸一家亲,海外华侨心向祖国,和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0 阅读:0
芝士讲解员

芝士讲解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