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南怀瑾:“为什么中国有钱人都喜欢把子女往国外送?”南怀瑾听后脸色突变,严肃

万家润娱乐一 2025-10-28 01:26:13

有人问南怀瑾:“为什么中国有钱人都喜欢把子女往国外送?”南怀瑾听后脸色突变,严肃地说:“将资金转移到国外,将子女送到国外读书的人应居安思危了!”而他接下去的一番话,如今让人读来不禁感叹:老先生真有先见之明啊! 南怀瑾这个人,一生都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年轻时他去杭州学武术,还在文澜阁翻古籍,接触佛经后开始钻研禅宗。二十多岁跑到峨眉山,跟袁焕仙法师闭关三年,把儒释道融会贯通。 抗日战争那会儿,他没闲着,办垦殖公司,带自卫团,边开发边守土。1949年后去了台湾,创办文化公司,出版书,开讲座,推中国经典。八十年代到美国建东西精华协会,交流中西文化,但没多久就回香港,捐钱修学校和桥。 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继续讲学,直到2012年95岁高龄去世。他留下的书有三十多本,像《论语别裁》《禅海蠡测》,用白话解释古籍,让普通人也能懂。南怀瑾不是光说不练,他一辈子穿中式长袍,代表中国风骨,强调文化是人的骨头和魂魄。 没有文化自信,人就站不稳脚跟,国家也难赢得尊重。他的观点影响了不少人,尤其在海外华人圈子里,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根在哪里。 他觉得这种做法欠缺远见,三代后在国外还是边缘人。因为历史有铁证,二战时美国日裔的遭遇就是例子。1942年罗斯福签9066号令,把西海岸日裔强制迁到内陆拘留营,关了12万人,包括公民和移民。他们的财产被冻结,超过4亿美元到现在也没全还。 营地条件差,铁丝网围着,士兵守卫,很多人丢了家园和工作。战后虽释放,但歧视没消,很多人心理创伤一辈子。南怀瑾用这个比喻,说种族和文化差异在国外是隐形墙,美国虽推平权,但非白人群体在职场、收入、社会地位上总有玻璃天花板。 尤其中美关系紧张时,华裔容易成靶子,审查多,机会少。他不是反对出国学习,而是说别断了文化根基。文化认同是安全网,丢了它,人就像没锚的船,漂着漂着就迷失了。南怀瑾一辈子推中国文化,就是因为他信这个,民族复兴靠文化觉醒,不是光堆钱。

0 阅读:89
万家润娱乐一

万家润娱乐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