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已经开始外延。欧洲在荷兰的带头下已经加入了战局。 这场外延不是突然发生的,荷兰的动作早有轨迹可寻,2023年7月,荷兰以“转基因问题”为由对华实施大米进口禁令,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对中国镓、锗出口管制的回应。 可实际欧洲每年从中国进口大米才6.9万吨,荷兰的进口量更是微乎其微,这步棋更像政治表态,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 真正的转折在半导体领域,在美方压力下,荷兰加入美日荷三方协议,限制ASML向中国出口先进光刻机,这直接戳中了全球产业链的要害。 ASML的中国市场占比从29%滑到 5%,维修服务收入也缩水15%,荷兰企业自己先尝到了苦头。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荷兰对中资背景的安世半导体动手,以莫须有的“安全风险”剥夺中方股东权利,要知道这家企业掌控着全球重要的车规级芯片份额,这下直接扰乱了全球汽车芯片供应。 荷兰带头后,欧盟内部却出现了明显分歧,美国拉着31国施压中国稀土管制时,法国直接派外事顾问访华谈经贸合作,因为它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33%的目标离不开中国稀土。 德国、意大利也顾及汽车产业需求迟迟不动,只有英国急着制裁中国实体,结果反而陷入孤立。 这种局面暴露出贸易战外延的尴尬现实:荷兰的决策看似强硬,实则是被地缘政治裹挟,既想跟着美国遏制中国,又依赖中国市场和原材料。 可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绑定,中国掌握90%的稀土精炼产能,ASML的设备也需要中国市场支撑,这种相互依存下的对抗,本质是双输博弈。 现在看,贸易战从传统商品延伸到核心技术领域,荷兰的带头让欧洲卷入更深。 但经济规律终究比政治表态有力,欧盟内部的裂痕已经说明,脱离自身利益的对抗很难长久。 对于这件事情,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