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谈妥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作出重磅宣布!10月26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双方最起码达成三方面的共识。其一,美国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立场实际上已被搁置,作为交换,北京方面将推迟对其稀土出口的限制,而该期限为一年。 这个消息无疑让全球市场都松了一口气,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多年,彼此的拉扯早已让两国经济都感到压力。 贝森特的表态意味着,这场角力暂时被按下了暂停键,美国放软了姿态,而中国则选择了有限度的合作,这背后是双方在复杂博弈中达成的现实平衡。 贝森特还提到,除了关税与稀土之外,北京同意将向美国农民采购大量农产品,对美国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的雨,特别是在特朗普中期选举将近、农业州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 这一动作既能稳住内部选票,也能显示出美国“谈判见成效”的姿态,而中方的这一决定,本质上是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态度,通过经济互动去稳定局势,而非被动接受单边施压。 第三项共识,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即将举行面对面会晤,并在峰会上发布协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早有迹象,是双方关系试图企稳的关键一步。 不过,中美之间的这些“共识”,与其说是最终协议,不如说是一次战略层面的试探,即便有了文字层面的约定,距离真正落地还有一系列政治程序要走,短时间内不可能看到立竿见影的变化。 虽然看似中美谈妥,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份成果依然有不少令人不满意的部分,首先,在贝森特的表态中,没有看到关于已加征关税是否会下降的明确内容。这说明,美国只是暂时搁置“威胁”,却没有真正松绑那些已存在的壁垒。 其次,针对中国船舶行业的301条款收费,美方依旧没有撤回,也就是说,美国仍在用国内法规干预国际贸易秩序。 最后,科技领域的封锁依旧顽固存在。无论是芯片出口限制还是高端技术的开放,美国至今没有显露任何松动的迹象。 表面上看,中美之间的气氛确实缓和了,但深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未触动,美国在策略上让步,却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其核心做法,这既是出于内部经济压力的考量,也反映出美国不愿轻易丧失对中国施压的工具。 换句话说,美方希望通过释放少量善意去换取更大空间的利益调整,而中国的态度则始终是“合作可以谈,让步必须有原则”。 中美关系的总体趋势,至少目前来看,正朝着“稳中带缓”的方向发展,两国都清楚,持续对抗只会让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这场“妥协”更像是双方都踩了一脚刹车,避免局势脱轨。 不过,这种平衡仍旧脆弱。倘若美方一再在关键议题上反复横跳,比如科技封锁和台湾问题,再次激化矛盾并非不可能。 中美之间的稳定,从来都不是靠单方面退让换来的,而是靠彼此在博弈中找到均衡,如果没有对等的尊重与实质的互利,任何签下的协议都只是暂时止血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