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早高峰,车水马龙,几位大爷大妈却气定神闲地站在马路中间,旁若无人地闲聊。 喇叭声此起彼伏,他们只是不耐烦地挥挥手,仿佛整条马路都是自家的客厅。 斑马线就在不远处,但他们选择视而不见。 看到这一幕,很多司机心里都憋着一股火,甚至有人在网上发出灵魂拷问:“是不是等‘这代人’消失了,我们社会的整体素质才能上来?” 这话很刺耳,但它戳中了很多人的真实感受。 先别急着下结论。 我们看看数据,部交管局2023年的报告显示,全国涉及60岁以上老人的交通,占比高达23.5%。 在北京,早高峰时段老年人交通违规行为,比其他时段高出40%。 你看到的,并非个例。 但这真的只是“素质”问题吗? 社会心理学研究里有个词,叫“经验固化”。 简单说,就是他们的大脑系统,还是几十年前的版本。 在他们年轻时,马路上车马稀疏,邻里之间在路边聊上几句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交。 他们不是故意要制造危险,而是身体习惯快于思维更新。 这种冲突,本质上是两代人价值观的碰撞。 我们这代人,信奉的是规则与效率;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更看重便利和“熟人社会”的人情味。 在他们眼里,马路中间的聊天,可能比遵守一个冷冰冰的红绿灯更重要。 指责是最廉价的表态,解决问题才需要智慧。 北京已经在行动了。 在公园、菜市场这些老人聚集区,设立了“银发护学岗”,让志愿者引导他们安全过街。 有些路口还装了智能语音提示,红灯一亮就广播:“请不要停留马路中间”,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尖锐的问题。 与其质问“素质何时提升”,不如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能如何用制度和技术,去弥合这条代际的鸿沟? 社会的进步,从来不是靠一代人淘汰另一代人,而是通过包容、行动和一点点耐心,让所有人都能安全地走在同一条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