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到头来却发现,恒河最关键的一段——它的出海口和三角洲,属于邻国孟加拉。 早年间19世纪的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运茶叶、黄麻这些能赚钱的货,在恒河修了好几千公里的运河网。那时候主河道加着支流,比现在的高速公路还热闹,河上全是运货的商船,忙得跟春运时候的火车站似的。 可后来铁路一出来,英国人立马翻脸不认账,把钱全挪去修铁路了,恒河的航运压根不管了,就跟你刚买了新车,直接把旧自行车扔垃圾堆里,看都不看一眼似的。 英国人一不管,麻烦就来了:运河没人维护,泥沙越堆越多,船压根开不动。更坑的是,英国人还把恒河上游的水引去浇地,搞得下游水量少得可怜,河床都露出来了,就跟你洗澡时把水龙头关小,水越来越少,最后只能洗冷水澡一样。 印度后来独立了,看着恒河变成这“旱河”样,急得不行,就砸了不少钱清河道里的淤泥,想让恒河再能走船。结果清完才发现,恒河最关键的那段,出海口和三角洲,是人家孟加拉国的。这就跟你花大价钱装修房子,最后发现房产证上写的是别人名字一样,白忙活了。 之后印度和孟加拉国就为恒河的事儿一直扯来扯去:印度想多用水,孟加拉国不答应;印度想清河道,孟加拉国又怕影响生态。俩国谈了几十年,连个像模像样的协议都没签,就跟俩邻居为了共用一堵墙吵架,吵了几十年都没结果似的。 再说恒河三角洲,那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面积超10万平方公里,河里的支流密得很。一到雨季就发洪水,旱季又没多少水。孟加拉国为了防洪水,在恒河上修了不少水坝,这下印度的船更难走了,就跟你在自家门口修了道墙,邻居想进来都难。 更麻烦的是,三角洲还受涨潮落潮影响,一天两次,泥沙越积越多。孟加拉国没钱也没技术常清河道,河道越来越窄,大船压根开不进去,就跟你家门口的路被泥堵了,没钱请人清,只能看着车开不过去一样。 其实恒河要想重新搞航运,印度和孟加拉国必须一起合作。两国得签个公平的协议,一起管恒河的水和航道。印度可以出钱,孟加拉国出地方,一起清河道、修港口,就跟俩邻居放下矛盾,一起出钱出力修条路,大家都能受益一样。 除此之外,印度还能搞内河航运加铁路联运,先把货用船运到恒河上游,再转铁路运到下游,最后用船运到孟加拉湾。这样既不用太依赖恒河下游的航道,还能提高运货的效率,就跟你坐地铁到不了地方,转公交再走几步,总能到一样。 说到底,恒河没法搞航运,是英国殖民留下的坑、印度和孟加拉国的矛盾,再加上自然条件这些因素凑到一起导致的。要解决这事儿,俩国必须放下成见一起干,只有这样,恒河才能重新变成“黄金水道”,帮俩国搞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