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和酒的威力,你还敢“挑战”吗?31岁女网红娜娜去世,只因为她吃烧烤的时候喝了一点酒,而她因为喝酒头痛又吃了止痛药,没想到这两片药直接让她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经过38天的抢救,这位美丽的女孩,还是永远离开了我们。 娜娜在网上被叫做“俄罗斯娜娜”,长期在俄罗斯生活,一年前刚和丈夫王涛结婚。夫妻俩还悄悄规划着,等下半年就备孕生个孩子,把老家的房子重新装修一遍。她靠分享跨国生活日常积累了不少粉丝,出事前几天还在镜头前笑着说要带粉丝看俄罗斯的夏日风光。那天和朋友吃烧烤,她没喝多少啤酒,也就两瓶的量,可席间就觉得头隐隐作痛,以为是风吹着了。 没人告诉她,这药和酒精碰在一起,是能要命的。她从包里摸出两片止痛药吞了下去,那是她从俄罗斯带回来的常用药,朋友曾提醒过这药药效猛,却没特意说酒后绝对不能碰。服药不到半小时,她就开始恶心呕吐,说话也变得含糊,朋友赶紧给王涛打了电话。等王涛赶到时,娜娜已经意识模糊,嘴唇发紫,送医路上整个人陷入昏迷。 到了医院,王涛慌乱中翻出药盒,找懂俄语的人翻译才知道,那是强效止痛药,说明书上明确写着“饮酒期间禁用”。医生立刻判断是药物与酒精发生了严重相互作用,酒精加重了肝脏代谢负担,药物成分在体内蓄积,引发了急性损伤。抢救室的灯亮了38天,王涛守在ICU外,38天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光医疗费就花了30多万,可娜娜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2024年5月5日清晨,医生宣布了死亡,这个还没来得及当妈妈的女孩,永远停在了31岁。 灵堂里,娜娜的父亲看着女儿的遗像崩溃痛哭,两个继女披麻戴孝跪在一旁,眼泪打湿了衣襟。王涛抱着娜娜没拆封的直播设备,整个人像被抽走了力气,他后来才知道,医院主任分析,娜娜那段时间在减肥,吃得极少,身体本就虚弱,连续喝酒再加上强效药物,根本扛不住这样的三重打击。有俄罗斯网友看到消息后留言,那种止痛药在当地几乎人人皆知酒后不能碰,没想到会有人因此出事。 这起悲剧戳破了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不是只有头孢才不能配酒。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兰瑛曾解释,酒精和止痛药联用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反应,比如对乙酰氨基酚遇上酒精会增加急性肝损伤风险,非甾体抗炎药和酒精同服会提高胃肠道出血概率,强效止痛药与酒精结合甚至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昏迷。娜娜服用的药物恰好属于这类强效止痛药,酒精放大了它的毒性,才酿成了惨剧。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样的认知盲区太普遍了。很多人只听过“头孢配酒,说走就走”,却不知道甲硝唑、呋喃唑酮等药物也会引发类似双硫仑反应,甚至一些复方感冒药里的成分遇上酒精都可能出事。大河健康报曾指出,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而多数药物也依赖肝脏酶系统分解,两者相遇要么导致药物蓄积中毒,要么削弱药效,没有任何好处。 更危险的是那些“隐形酒精”和代谢周期问题。有人以为停药一两天就能喝酒,却不知道头孢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周期长达7天,镇静催眠药甚至需要停药两周才能碰酒。酒心巧克力、腐乳、藿香正气水这些含酒精的食物和药品,同样可能与药物发生反应。临床上曾有患者服用头孢后,仅用含酒精漱口水漱口就诱发了休克,可见风险离我们多近。 娜娜的遭遇不是偶然,是无数人忽视用药安全的缩影。总有人觉得“少喝一点没关系”,总有人吃药前懒得看说明书,总有人把“吃药不喝酒”当成耳边风。可药物和酒精的相互作用从不会“手下留情”,短短几分钟就能引发严重症状,抢救不及时就是生死之别。 这起悲剧也该敲响科普的警钟。进口药物的说明书翻译是否到位?日常用药的禁忌宣传是否触达了更多人?尤其是那些常用药,不能只靠“朋友提醒”来传递风险。用药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多一次仔细阅读说明书,多一次咨询药师,就能避免一场悲剧。 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所谓的“侥幸”背后可能藏着致命风险。娜娜的故事该让所有人警醒:服药期间,任何形式的酒精都该坚决拒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