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四川一个地主家,正被翻箱倒柜。 本以为就是个常规操作,清算家产,结果从个破柜子里,翻出来一张纸条。 上头写着:“借傅德辉100大洋——落款:朱德!” 现场的人,当场就懵了。 朱德是谁?开国元帅啊。一个地主,怎么会跟总司令有这么一张条子?这事儿可就大了。 这地主叫傅德辉。 你以为他就是个乡下收租的土财主?人家北大化学系毕业,还去德国留过学。 二十年代,在德国,他看中国留学生日子苦,脑子一转,开了个豆腐铺。你别笑,那豆腐,在异国他乡,就是家乡的味道,是救命的干粮。他靠这个,帮了不少穷学生。 这时候,朱德也到了德国。 他刚从滇军旅长的位子上下来,兜比脸还干净。想学点本事救国,可没钱啊,日子过得紧巴巴。 俩四川老乡,就这么在德国遇上了。 朱德想去苏联深造,差钱。傅德辉听了,二话没说,掏出一百大洋就借给了他。 一百大洋!搁当时,够一个普通人家过好几年的。 朱德郑重其事写下借条,说革命成功了,加倍还。 后来呢? 朱德搞革命,被德国人通缉,连夜跑路,俩人就此断了联系。 傅德辉学成回国,搞实业,办水泥厂,跟合伙人闹掰,心灰意冷,回老家继承家业,当了二十多年地主。 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成了开天辟地的伟人,一个回到了命运的原点。 本以为这辈子就这么错过去了。 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一张泛黄的借条,成了傅德辉的“护身符”。 报告打到北京,朱德总司令看到电报,立马回话:有这事!我借过他的钱,你们别为难他。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当年那一百大洋的仗义,朱老总记了一辈子。 后来,傅德辉被安排进了工业厅,搞他的老本行——化学。一身的学问,总算没浪费。 你说这事儿有意思不? 人这辈子,你真不知道哪天随手做的一件好事,会成为日后救你一命的稻草。 更不知道,你帮的那个穷小子,日后会成为改写历史的大人物。 所以说,做人啊,还是得善良点。 你积攒的不是钱,是人品,是关键时刻能拉你一把的情义。 这张借条,借的是钱,还的是一个时代的人情和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