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愿意与他会面”,德国外长瓦登富尔不得不取消对中国的访问,西方人士说这是中国对他的“羞辱”,德国媒体称之为“一场外交灾难”。在荷兰使用战时法接管中资半导体公司后,欧盟准备派遣一个高级代表团访问中国,主要目的是“挽救欧洲的汽车业”,但荷兰以莫须有的罪名掠夺中国海外资产,打了这个口子,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中国不可能让欧洲放任自流,成为美国的帮凶。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中欧关系最近闹得挺僵,德国外长约翰·瓦德富尔本来计划10月27日到中国转一圈,结果前一天就宣布延期了。原因很简单,北京那边只答应跟他这个外长见个面,其他高层官员的档期全堵死了,按西方那帮评论员的话,这简直是当众扇德国一耳光。德国媒体像《明镜周刊》和《金融时报》直接上头条,标题一个比一个刺眼,什么“外交炸弹”“柏林的尴尬时刻”,还说这是瓦德富尔上任五个月来最大的滑铁卢。瓦德富尔这人背景挺硬的,之前是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属于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铁杆,2025年5月德国组阁后,他接棒当外长,本想借访华拉近中德经贸关系,毕竟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可这趟没成行,反倒让西方舆论炸锅,有人直言这是中国在用实际行动回击欧洲的科技围堵。 要说根子,还得从荷兰那边的半导体事儿说起。10月12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祭出73年前的冷战老法子——《商品供应法》,直接接管了中资企业Nexperia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公司。这公司总部在荷兰,生产功率半导体芯片,全球市场份额不小,中国Wingtech控股它99%的股份。荷兰政府一口咬定这是“国家安全风险”,暂停中方高管职权,把股份托管给第三方。表面看是保护供应链,骨子里就是跟着美国脚步,限制中国科技企业。结果呢,中国商务部立马反击,禁止安世在中国的封装测试工厂出口任何成品和半成品。这下子欧洲汽车业遭殃了,那些芯片是电动车电机和电池系统的关键部件,大众、宝马、标致这些巨头一下子断了货源,生产线减速,库存告急。行业协会急眼了,公开喊话欧盟得赶紧干预,不然年底前欧洲车产量得掉10%以上。 欧盟这时候坐不住了,布鲁塞尔委员会正筹备派个高级代表团去中国,目标直指“稳住汽车供应链”。这团里头有贸易专员和工业部长级人物,议题核心就是稀土和半导体豁免。话说回来,中国最近加强稀土出口管制也不是无缘无故。10月9日,商务部公布新规,对镨钕、镝等七种稀土元素实施许可证管理,11月8日生效。这玩意儿对欧洲车企是命根子,电动车磁铁里头80%的稀土靠中国供应,一管就卡脖子。欧洲央行报告直指,这波管制可能让欧元区制造业成本涨5%,车企首当其冲。法国标致和德国大众已经在囤货,供应商链条乱成一锅粥。欧盟想通过访华谈判换取临时豁免,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中国商务部强调管制是合规的,企业正常申请就能过关,可欧洲那边总觉得这是针对性施压。 马克龙这几天跳得最欢,10月23日欧盟峰会上,他直指中国稀土措施是“经济胁迫”,呼吁动用欧盟的《反胁迫工具》。这工具是2023年立的,专治贸易报复,能对涉事国商品和服务加关税或限购。马克龙话音刚落,峰会记录里就记了一笔,但其他成员国反应冷淡。德国总理默茨那边低调处理,怕伤了中德经贸;荷兰总理吕特忙着圆场,说接管安世是“预防性措施”,不是针对中国企业。欧盟内部意见不一,法国推强硬,德国主和解,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更在意能源合作。马克龙的算盘打得响,他想借这事儿拉欧盟统一战线,对中国电动车加税从17%提到45%,可现实是欧洲车企自己也依赖中国电池和零部件,硬来只会自讨苦吃。 这波摩擦是美欧合谋打压中国科技的副产品。美国从特朗普时代起就搞芯片禁令,拜登接着干,2022年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得死死的,欧洲起初在边上看热闹,默许ASML和英飞凌这些企业限售设备给中国。可现在风水轮流转,中国反制一出,欧洲尝到苦头。荷兰接管安世开了个头,法国媒体《费加罗报》就警告,这要是成惯例,中资在欧洲的工厂、港口投资全得提心吊胆。想想看,中国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8000亿欧元,德国对华出口占它总出口的8%。欧洲要是一头扎进美国怀里,当帮凶围堵中国,那汽车业不光是芯片短缺,稀土、锂矿这些上游资源全得卡住。国际能源署报告说,全球稀土供应80%在中国手里,欧洲本土开采成本高三倍,短期内建替代链条得烧几千亿欧元。 中国这边态度明朗,不会让欧洲这么容易脱身。商务部发言人反复说,反制是针对违法行为,欢迎对话但不接受讹诈。安世事件后,中国工厂独立运营,惠州和东莞的产能转向国内市场,出口欧洲的货直接减半。这不光是经济账,战略上中国意志坚定多了,不会像俄罗斯那样被动挨打。俄罗斯能源被欧洲卡脖子后,天然气价格飙到天上,欧洲自己也冻得直哆嗦。欧洲车企高层私下抱怨,过去几年他们在中国建厂赚钱,现在欧盟加税中国EV,他们的反噬来得这么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