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多位国际领域资深专家分析,特朗普对中方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反复变卦,主要是

士气沉沉 2025-10-25 19:56:10

据外媒,多位国际领域资深专家分析,特朗普对中方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反复变卦,主要是因为他太了解中方了,他充分利用了中方不愿“翻脸”的善意来最大化达到他想得到的目的。   一开始还装模作样派代表团来北京谈,酒桌上把“合作共赢”说得比谁都好听。转头回到华盛顿,就突然宣布对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理由编得冠冕堂皇,说什么“应对知识产权问题”。当时不少外媒跟着起哄,说中方肯定会忍,毕竟“不愿破坏经贸大局”。   结果呢?中方第二天就公布了对等反制清单,直接把美国大豆、汽车这些硬通货列了进去。要知道,大豆可是特朗普票仓州的命脉,当时爱荷华州的农场主协会直接炸了锅,连夜给白宫发抗议信。这哪是被他拿捏?分明是精准打在他的痛处上。 这种所谓的“了解”,其实更像是一种基于过往经验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中方在国际交往中确实展现出一种以和为贵的姿态,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极力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 这种战略定力在一些习惯了“交易艺术”和极限施压的政治人物眼中,很容易被解读为缺乏强硬反击的意愿。 特朗普似乎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认为只要压力足够大,中方最终会选择妥协,就像过去许多贸易谈判中发生的那样。他赌的就是中方会把经济稳定的大局放在首位,从而在一些核心利益上做出让步。 一开始还装模作样派代表团来北京谈,酒桌上把“合作共赢”说得比谁都好听。当时的场面确实一度非常乐观,美国代表团成员在镜头前频频释放积极信号,似乎一场史诗级的贸易协议即将达成。 这种营造出的和谐氛围,让很多人都放松了警惕,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商业谈判,讨价还价之后总会找到平衡点。然而,这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旨在麻痹对手,为接下来的突然袭击铺路。 转头回到华盛顿,就突然宣布对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理由编得冠冕堂皇,说什么“应对知识产权问题”。这个所谓的“301调查”报告,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为既定政策寻找的借口。 消息一出,全球市场为之震动。当时不少外媒跟着起哄,各种分析文章层出不穷,核心论调几乎一致:中方肯定会忍,毕竟“不愿破坏经贸大局”,可能会采取一些象征性的措施,但绝不敢真正升级冲突。这种论调,恰恰印证了特朗普团队对中方反应的预判。 结果呢?中方第二天就公布了对等反制清单,直接把美国大豆、汽车这些硬通货列了进去。这个反应速度和力度,完全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方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要知道,大豆可是特朗普票仓州的命脉,当时爱荷华州的农场主协会直接炸了锅,连夜给白宫发抗议信,电话线都快被打爆了。 那些曾经支持特朗普的农民,突然发现自己的生计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他们的愤怒是真实而直接的。这哪是被他拿捏?分明是精准打在他的痛处上。这一记反击,不仅是对经济利益的捍卫,更是一次政治上的精准点穴。 有意思的是,即便在吃了这么一次“亏”之后,特朗普似乎仍未完全调整他的策略。他继续加码,推出了规模更大的2000亿美元关税清单,而中方也毫不示弱,采取了规模对等的反制。 整个贸易战进入了一个螺旋式升级的阶段。这期间,双方团队时而在谈判桌前握手言欢,时而又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指责,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极限拉扯”。 特朗普似乎始终相信,他的压力战术最终会压垮对方,但他可能忽略了一点,当一个国家的发展触及到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的红线时,其承受压力的韧性和反击的决心,是任何商业模型都难以计算的。 这场博弈,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简单的生意经。那么,这场持续多年的贸易摩擦,究竟是谁更了解谁?又是谁真正改变了谁的认知?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0 阅读:91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