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民族文化基础都会动摇,像韩国人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是什么,这是一种悲哀!” 乍一听,这话挺颠覆的,毕竟大家从小都被教“轮子改变了人类文明”。 可仔细一想,高志凯这话真不是夸张。 轮子确实让人走得更远、运输更方便,但它解决的是“行”的问题。 而汉字解决的,是“心”的问题,它让几千年的思想、情感、智慧,都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汉字是有生命的,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形状在变,可它背后的逻辑和精神一直没断。 我们今天还能看懂《诗经》里“关关雎鸠”的温柔,能从《论语》里听见孔子的教诲,甚至能读懂几千年前的“家国天下”。 这就是汉字的神奇,它让我们能和古人“说话”,能听懂几千年前的人在想什么。 高志凯举的韩国例子,更是说明了这个问题。 十五世纪以前,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完全靠汉字来记史、写诗、立法。 后来他们发明了“谚文”,其实跟拼音差不多,只能标音不能表意。 举个例子,“lihua”到底是“李华”“梨花”还是“李花”?你根本分不清。 更糟的是,上世纪韩国搞“去汉化”运动,全面禁止汉字教学,结果一代年轻人看不懂祖宗留下的古籍,甚至连家谱都读不明白。 后来他们发现问题大了,又重新把汉字加回教材,在公文里标上汉字。 可以说,文化的根断过一次,要接回去太难了。 而我们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文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字没丢”。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后,全国各地虽然说法不同,但写下的字却是一样的,这才让中华文化有了共同的语言,也让“天下一家”成为可能。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辽金元明清延续汉字,都证明了这一点,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粘合剂,让不同民族能读懂彼此、融进同一个文明。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跟今天的汉字虽然模样不同,但结构思维是一样的,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一笔每一划里,都藏着祖先的智慧。 你仔细看“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一眼就能看出“代际传承”的意思。 “家”字下有“豕”,上有“宀”,意思是“屋檐下有猪”,古人那就是安稳生活的象征。 再比如“道”字,从“首”从“走”,寓意“以理为先、行有所悟”。 每个字都像幅画,也是一段哲思。 现在很多人打字比写字快,但当你拿起毛笔写下“家国”两个字时,那种沉甸甸的感觉,是键盘敲不出来的。 那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延续,一种心里对文化的敬意。 有人说,数字时代,汉字太老了,迟早会被替代。 可正是因为它“老”,它才稳。 这个世界上,古代文明的文字几乎都变了样,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玛雅文字……都成了博物馆里的符号。 只有汉字,还在活着,还能写、能读、能传。 我们能读《史记》看秦汉风云,能背唐诗宋词感受古人的爱恨离别,这本身就是奇迹。 所以高志凯这句话,不只是夸汉字,而是在提醒我们,守住汉字,就是守住文明的根。 别等丢了,才知道它有多重要。 就像韩国那样,等到年轻人连自己祖先的文字都不认得时,想补也来不及了。 轮子能让人走得更远,但汉字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来、要往哪去。 它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守住它,我们就守住了自己。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