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什么集体退出新能源汽车?欧美正在切换科技树。以前这样对日本搞过好几次, 比如氢燃料电池和等离子平板显示器, 一但发现竞争不过, 就切到备用赛道,干掉你已经布局好的科技生态。 几年前,各大车企还在全球舞台上齐声呐喊,电动化是唯一出路,燃油时代迟早得落幕。 那时候,不论是德国的豪华品牌,还是美国的底特律巨头,都像赶赴一场盛宴,目标清晰,步伐一致。 可到了 2025 年,画面突然翻转曾经的急先锋开始集体踩刹车。 德国现在带头要求放缓欧盟的燃油车禁令,理由直白:电动车跑得太快,充电设施却没跟上,高电价让买车的人迟疑不决。 梅赛德斯的掌门人康林松甚至公开提醒,如果硬推政策,欧洲汽车工业可能自己断了命脉。宝马也不再急着冲,比如把目标年份直接往后挪到 2050 年。 数据也显示了退潮的迹象,纯电销量在德国回升幅度有限,还追不上去年同期。这些信号,明显预示着一场变盘。 另一边的美国更干脆。2025 年 7 月,特朗普签了预算调节案,把原本到 2032 年才结束的电动车补贴直接砍到当年 9 月收场,充电设施的补助也只剩一年多。 底特律的老牌车企立刻收回扩张电动业务的脚步,福特推迟新车上市,通用回头加码内燃机研发。 特斯拉虽然是行业老大,也难在环境骤变中全身而退。媒体借加州储能站火灾的大标题不断渲染安全问题,让公众信心进一步下滑,市场开始变得冷淡。 八十年代,他们在等离子显示领域投入了海量资金,建立了从材料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占据全球大部分市场。 但美国没有正面硬拼,而是把重心放在液晶技术,大幅降低成本后全面推向市场。结果,日本的等离子生产线瞬间成了负担,企业不得不关停工厂,裁员清算。 进入 21 世纪,又是熟悉的操作。这回是氢燃料电池日本政府和丰田砸下巨资布设加氢站,试图靠氢技术弯道超车,把电池短板甩在身后。 然而,美国和欧洲此时全力扶持纯电动车,充电桩密布、电池成本下降,日本花费多年建的氢能网络成了鸡肋,销量停在瓶颈,投入化为乌有。 今天的电动退潮中,这种“切赛道”的影子再次出现。西方重新热炒氢能和合成燃料,办峰会、发新品,试图用新技术路线牵动行业,把早已建立起的电动车生态架空。 但这一次,剧本未必能照搬成功。面对欧美调整,中国的优势不只是造车,还在于背后的能源基础。 全国铺开的特高压电网,能从西北把风电、光伏稳定送到东部大城市,支撑大规模充电不松动。 像昌吉到古泉的输电工程,跨越荒漠,送电损耗极低,是供应稳定的保障。科研团队也把高端军用电磁技术转化到民用,让大功率变流器提高电网承载和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庞大且持续的内需市场,支撑产业不被外部波动轻易左右。这让电动车生态早已不只是车企的事,而是能源、基建、科技的综合体系。 欧美退潮看上去是短期利益调整,但本质是想用熟悉的办法重塑格局。不过,老招能不能在全新的对手面前奏效,还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