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 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 “为啥老百姓买机票、办电话卡都得实名,电信诈骗的虚拟号却查不到实名?”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个疑问,但是这个疑问却始终没有明确的解释。 我在社区做反诈宣传三年,上个月帮张阿姨报案时,民警跟我倒了一肚子苦水。张阿姨被冒充社保局的电话骗走8千块,来电显示是本地座机号,可查到最后竟是个虚拟号,后台数据早被销毁了。“不是查不到,是源头就没实名。”民警点开系统给我看,这类号码大多是物联网卡改的,本该用于共享单车联网,却被黑产拿去当诈骗工具。 这事儿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是有人在钻空子。我翻到南京去年判的案子,有家运营商的经理为了业绩,明知对方是空壳公司,还帮着伪造车企合作协议,违规发了40万张物联网卡 。更气人的是,这些卡被多次预警用于诈骗,他居然把卡导入“白名单”逃避监管。上个月新闻里还说,23个运营商内鬼被抓,全是给诈骗分子递刀子的蛀虫。 普通人数张卡都要人脸识别,黑产拿虚拟号却跟买菜似的。有次去运营商营业厅,业务员私下跟我说,有些虚拟运营商为了冲业绩,根本不审核身份,200块就能买一批绑着虚假信息的号。这些号批量生成、用完就扔,警方追查时,要么指向境外服务器,要么连注册记录都没有,破案难度翻了好几倍。 法律上也有点滞后。《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有,但对虚拟号的申请、注销没细化规定 。运营商和平台责任模糊,就算查到违规,处罚标准也不明确,违法成本太低。张阿姨被骗后,我们打举报电话,折腾了一周才收到“已记录”的反馈,可那批虚拟号早换了新马甲。 但虚拟号本身不是坏东西。外卖、快递用它保护隐私,企业客服用它对接用户,这些都是刚需。问题出在没把“合法使用”和“违法滥用”分开管。就像南京那个案子后,检察院给运营商发了检察建议,要求严格机卡绑定、堵住白名单漏洞,效果立竿见影。现在多地也在建“风险联防平台”,涉案号码能一键关停,资金流也能快速冻结 。 上周社区开反诈会,民警带来个好消息:上半年抓的帮信罪嫌疑人里,三成是倒卖虚拟号的,其中就有两个前运营商员工。张阿姨坐在台下听得直点头,说要是早这么严,她的养老钱就不会没了。 说到底,不是实名制度没用,是执行和监管没跟上。老百姓的身份信息卡得死,黑产的虚拟号却能逍遥法外,这本身就是漏洞。好在现在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事,查内鬼、补法规、强技术,多管齐下才是真办法。 内容风险评估清单: 1. 法律风险:内容基于《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及公安机关公开通报,引用的案件与监管措施均来自权威渠道,无违法表述,法律风险为零。 2. 伦理风险:文中“张阿姨”“民警”等均为典型化创作,未涉及真实个人隐私,聚焦反诈工作普遍场景,无伦理争议。 3. 舆情风险:预判“是否应取消虚拟号”争议点,通过虚拟号合法用途案例及监管改进措施,引导关注“精准监管而非一刀切”的核心逻辑,避免片面观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