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不说话的两个人, 居然为了一位老人站在了一起。 ​这张照片是在吴大猷先生的

曼彤说世界 2025-10-25 13:24:58

几十年不说话的两个人, 居然为了一位老人站在了一起。 ​这张照片是在吴大猷先生的纪念活动上拍的。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位闹掰了好久的物理学家,一左一右站在恩师身后。能让两个较劲几十年的人同时低头的,大概也只有他们共同的老师了。 这张照片背后,藏着的是跨越半世纪的师生情,也藏着一段让学界扼腕的遗憾。谁能想到,这对曾亲密到共用办公室的“学术双子星”,会走到几十年不搭话的地步?他们的决裂,根源在1962年那场关于署名的争执——从早期统计力学论文的名字排序,到诺奖级成果“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思想归属,两人各执一词,最后闹到彻底断交。此后哪怕在同一学术会议碰面,也全程零交流,连旁人提及对方名字都刻意回避,这份执拗,一扛就是几十年。 可再深的隔阂,遇上吴大猷这位恩师,也得暂且放下。毕竟没有吴大猷,或许就没有后来的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总说,自己研究对称性的起点,是吴老师在西南联大时引他进入的群论领域。1941年他写毕业论文,吴大猷深思熟虑后推荐的课题,直接敲定了他毕生的研究方向,这份学术指引的分量,远超寻常师生情谊。 李政道的人生转折点,更是吴大猷一手造就的。1945年,19岁的李政道从浙江赶到西南联大求学,却因条件不够无法转学。是吴大猷顶着学校质疑,破例让他跟班旁听,还放话“考得过就收”。李政道没辜负这份信任,高分通过考试,一年后更是被吴大猷直接推荐去芝加哥大学读博——要知道,那时他连大学文凭都没有,却凭着恩师的推荐信,成了中国第一个“无文凭博士”。这份知遇之恩,李政道记了一辈子。 吴大猷从来不是只会教书的老师,他是真正把“量子力学带到中国”的人。27岁就在北大系统讲授前沿量子力学,还写了《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这本国际经典专著,硬生生在战乱年代为中国培养出一批物理人才。他自己搞研究也够硬核,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铀附近存在第二个稀土族”的理论,后来美国研制原子弹时验证了这一猜想,学界都称他是“锕系元素研究先驱者”。 更难得的是他的格局。1992年,84岁的吴大猷在李政道陪同下重返大陆,这是他时隔四十六年回家,直接打破了两岸科学界隔绝的坚冰。后来他促成大陆科学家访台,连江泽民同志都在唁电里夸他“为两岸科技交流作出杰出贡献”。这样一位把学术和家国放在首位的老师,怎么会容忍学生因意气之争耗一辈子? 纪念活动上的两人,想必都想起了西南联大的日子。那时他们跟着吴大猷参加联合物理研讨会,在煤油灯下讨论文献,连爱因斯坦接见他们时的场景都还清晰。吴大猷曾说“我们不过适逢相会”,可正是这份“相会”,让两个天才得以绽放。如今恩师不在了,站在他的影像前,那些署名的争执、名气的计较,突然就显得渺小了。 其实吴大猷的一生,早给他们做了榜样:做学问要顶尖,做人更要有格局。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决裂,固然是学术史上的遗憾,但这次为恩师同框,也算给这段纠葛添了点温情。毕竟在真正的师者面前,所有的较劲都该让位于传承——传承他的学问,更要传承他的胸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曼彤说世界

曼彤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