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证实:导致恐龙突然灭绝的罪魁祸首就是小行星撞地球】海外新鲜事
美国与英国学者合作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根据新墨西哥州一处地层的年代测定结果,如果没有那场毁灭性的小行星撞击,恐龙可能不会突然灭绝。这项研究再次挑战了此前认为恐龙在撞击前已开始走向衰退的观点。
英国《卫报》23日报道,约66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包括导致所有恐龙灭绝。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在小行星撞击前,恐龙族群已呈下降趋势。然而,23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的新研究显示,通过对新墨西哥州一处岩层的精确定年,研究团队认为,直至这场致命撞击发生时,恐龙族群仍然非常繁盛。
研究报告第一作者、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地质科学助理教授安德鲁·弗林(Andrew Flynn)表示:“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至少在北美洲,恐龙当时并没有走向灭绝。”
研究团队采用两种方法测定新墨西哥州圣胡安盆地“纳索希比托”(Naashoibito)岩层的年代:一是分析岩石中结晶的氩同位素比值,推算其形成的最老年代上限;二是利用岩层中磁性矿物的排列,重建沉积时期的地磁方向。纳索希比托岩层是迄今发现的最年轻恐龙化石所在岩层。
弗林指出,这次灭绝事件实际上发生在一段相对短暂的地磁反转期中期。综合两种分析结果,该岩层形成时间距大灭绝事件最多约35万年。研究显示,这一时期的恐龙种类比此前认为的还要多样化,而非易于灭绝的单一同质群体。
尽管当时北美南北方存在一些相同物种,如大型掠食性暴龙,但仍存在明显的族群差异。研究报告共同作者、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教授史蒂夫·布鲁萨特(Steve Brusatte)指出,北方常见的三角龙和标准鸭嘴龙(如艾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南方则以鸭嘴龙头冠复杂的种类及长颈大型蜥脚类(如阿拉摩龙Alamosaurus)为主,“没有迹象显示这些恐龙当时处于困境、遭遇异常环境或经历长期衰退。”
弗林总结道,认为恐龙在小行星撞击前整体多样性已在下降的观点,可能是由于白垩纪晚期裸露地层稀少,化石发现数量有限。他强调:“根据现有证据,除了小行星撞击,恐龙没有理由灭绝。”
图1:小行星撞击地球模拟图。 (路透档案照)
图2:暴龙模型。 (法新社档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