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当年为什么拒绝工业化?满清政府当年有个死穴,始终无法解决:中国强大了,那就代表汉人强大了。汉人强大了,那满清何去何从?你还不能说满清统治者的想法错了,事实证明,恰恰就是清末新政造成的汉人力量崛起,最终埋葬了满清王朝。 清朝从入关开始,就面临着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汉人的难题。满人总共才几百万,汉人却有几亿,他们稳住江山靠的是八旗制度和满汉分治的政策,满人占着军政要职,汉人只能当绿营兵或地方官。 入关初期,满军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江南地区反抗激烈,满清军队镇压导致大量汉人死亡,这种民族对立从一开始就根深蒂固。 清政府为了维护满人特权,设立了各种隔离措施,比如满人不准经商、务农,专靠国家俸禄,汉人则被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这种结构在太平时期还能维持,但一遇到外敌入侵,矛盾就暴露无遗。 鸦片战争后,清朝败给英国,签下不平等条约,丢香港,赔巨款,可满清高层还是不愿大刀阔斧改革,因为他们怕汉人借机翻身。 道光帝和咸丰帝时代,朝廷讨论学习西方技术,但总是浅尝辄止,只搞点军火厂,不敢放开手脚让汉人全面参与工业。 工业化需要教育普及、科技传播,这些东西一推广,汉人知识分子和商人就会崛起,满人的军事优势很快就荡然无存。 1861年洋务运动启动,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面上看是学西方办工厂、造军舰,但实际操作中处处受限。 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汉臣推动江南制造局、汉阳铁厂,生产枪炮弹药,可朝廷只允许军工优先,不准大规模民用工业。 因为民用工业会让汉人商人富起来,控制经济命脉。满清高层担心汉人通过工厂组织工人,形成新势力。加上资金短缺,腐败横行,很多项目半途而废。 甲午战争1894年爆发,日本轻易击溃北洋水师,清朝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这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满清不是没看到工业化的重要性,而是故意拖后腿,怕汉人借此机会坐大。慈禧太后掌控大局,她支持义和团反洋,就是因为怕西方影响渗透到汉人中,激发民族觉醒。 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本意是救亡图存,包括废科举、办新学堂、编练新军、预备立宪。可这些改革恰恰放大了满汉矛盾。 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普及,汉族青年大量留学日本,接触宪政思想,回国后组织社团,传播反清理念。满清本想通过新政稳住汉人,但实际操作中,满人牢牢把控权力。 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满族亲王占多数,汉臣被边缘化。这让汉族精英彻底失望,觉得满清没诚意分享权力。 新军编练中,大量汉人军官加入,受革命党影响,他们成了起义主力。铁路国有政策引发四川保路运动,汉人民众上街抗议,冲突升级。 满清新政让汉人力量崛起,却没给汉人相应权利,结果反清情绪高涨。孙中山同盟会抓住机会,宣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满清的身份焦虑制约工业化。清朝后期,西方列强逼迫开埠,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租界,汉人商人接触西方贸易,积累资本。 可满清政府征收重税,限制汉人办厂规模,怕他们联合外国势力。相比之下,日本明治政府鼓励全民工业化,汉族在清朝却被当二等公民对待。 满人贵族享受特权,不用纳税,挥霍国库,导致财政紧张,无法支撑大规模工业投资。 清末新政试图引进外资建铁路,但国有化后引发民变,因为汉人股东利益受损。满清高层如载沣摄政王,加强皇族控制,排挤汉臣袁世凯,这进一步激化矛盾。 汉人实权派从内部瓦解清廷,新军中革命党人潜伏,等待时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迅速蔓延,各省独立,清廷无力回天。隆裕太后签署退位诏书,结束268年统治。 满清的悲剧在于,他们把政权存续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工业化本可强国,但满人怕汉人主导,宁愿缓慢推进。洋务到新政,一步步改革,却步步加剧对立。
越南曾请求回归中国!却遭到乾隆拒绝,如今才懂他多有远见乾隆五十三年,越南阮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