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男子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普通老百姓买机票车票需要实名认证,买电话卡更需要实名认证,我就想问问各大运营商,电信诈骗的虚拟号码为什么就查不到他们的实名呢?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个问题确实戳中了无数人的心窝子。表面上看所有电话卡都要求实名注册,背地里却存在大量“实名不实人”的电话卡。那些诈骗分子手里掌握的电话卡,虽然登记的是真实身份信息,但要么是从别人那里收购来的,要么是利用他人身份开办的,真正使用这些号码实施诈骗的人完全隐藏在虚拟身份背后。 这事儿说起来挺讽刺的,就像上海发生过的一个真实案例:通信公司的维修人员上门给老人修机顶盒,边干活边诉苦说“公司有开卡指标”,哄着老人用自己身份证办卡帮忙冲业绩。卡办好了,维修人员转身就偷偷抽走几张卖给诈骗团伙。那些老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名下的手机号已经成了诈骗工具。 更让人窝火的是170、171这些虚拟号段,几乎成了诈骗电话的代名词。公安机关早就提醒大家,看到这些号段来电要特别警惕。有统计显示,某个时期深圳涉及170号段的诈骗案件就有800多宗,市民被骗金额超过1100万元。最让人心痛的是山东临沂的徐玉玉案,一个即将踏入大学的女孩,被171开头的诈骗电话骗走了9900元学费,最终心脏骤停不幸离世。虚拟号段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骚扰,而是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安全甚至生命安全。 为什么这些诈骗号码能如此猖獗?问题出在整个通信管理的链条上。虚拟运营商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往往把销售业务层层分包给各种代理商。这些代理商为了多卖卡,对实名制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夸张的是,网络上曾经能轻松买到170号段电话卡,连归属地都可以随意选择。这种情况下,实名制就形同虚设了。 深层看,通信运营商在追求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号码实名制和实际使用情况的严格监管,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虚拟运营商早期为了积累用户量,在实名制执行上并不严格。这背后可能是控制成本的考虑,比如全面配备身份证识别设备会增加运营成本,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面对这些漏洞,相关部门也在不断采取措施。例如,工信部明确要求虚拟运营商必须严格落实实名制登记规定,并将实名制落实情况作为虚拟运营商申请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码号资源等的“一票否决项”。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也会向存在漏洞的通信公司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开展自查,加强对空白电话卡的统一管理,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有地方通信公司也采取了内部严厉的惩罚措施,如对违规开卡的营业员进行高额罚款,甚至扣罚全部绩效。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诈骗分子又在不断利用新的通信技术,如“多卡宝”、GOIP等设备,增加诈骗的迷惑性和打击难度。这意味着监管需要持续升级,运营商的监管手段也必须跟上,例如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异常通话行为,如高频次呼叫、短时间内大量不同号码呼出等,并对疑似违法使用的虚拟号采取暂停服务或限制使用等措施。 说到底,电话实名制不能仅仅停留在“有登记”的表面文章上,更需要确保“实人”使用,建立全流程的监管体系。这需要通信运营商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完善内部管理,而不应将实名制仅仅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同时,也只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畅通用户投诉渠道,并对因放任、失职导致业务被犯罪团伙利用的情况严肃追责,才能更有效地挤压诈骗分子的生存空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