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评价:中国很多武器性能超过美国,但都有一个共同缺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

官芊芊 2025-10-23 16:37:35

俄专家评价:中国很多武器性能超过美国,但都有一个共同缺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的观点,核心意思是,中国近年来研发的新型武器确实让世界眼前一亮,无论是导弹、战机还是海军装备,很多指标都超过了美国同类系统,但这些武器普遍缺少一个东西——真正的实战经验。   简单来说,就是性能很强,但缺乏“实战勋章”。这句话乍一听有点刺耳,但如果细细分析,你会发现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现实。   拿东风‑17来说,这个高超音速导弹自2017年首次亮相以来,就被各方专家看作中国战略威慑能力的重要象征。它能以高达10马赫的速度飞行,在大气层边缘机动,理论上几乎能突破任何现有反导系统。   卡申早在2018年就指出,东风‑17在实验室测试中表现亮眼,但真正打到实战场景里,还没经过高强度作战验证。   换句话说,技术参数再先进,也需要在真正的战争环境下经受考验,才能算是可靠武器。你看,很多俄罗斯专家在评价中国武器时,都绕不开这个话题:数据和实战是两回事。   再往现实一些的案例看,文章里提到2023年俄乌战场的一些报道,尤其是“匕首”导弹(Kh‑47)的表现。虽然“匕首”也是高超音速武器,但在乌克兰实战中,它多次受到电子战干扰,导致命中率和作战效果不如实验室预测那么理想。   卡申强调,这说明即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高超音速技术,在真正的战场环境下,电子对抗、复杂气象和地形因素都可能让武器表现打折扣。   对中国来说,如果东风‑17真进入实战,也面临类似的不确定性问题。这并不是否定中国研发实力,而是提醒一个现实:缺乏实战验证,任何武器的可靠性都会打折。   不仅仅是导弹,海军装备也存在类似情况。055型万吨级驱逐舰自2017年首次亮相,到2020年正式服役,是中国海军近年来最大型、技术最先进的水面战斗平台。   理论上,它具备强大的防空、反潜和对海打击能力,可支撑远海作战和战略威慑。然而,卡申提出一个担忧——系统的复杂性和信息链的协同问题。在高强度作战中,信息量极大,指挥控制和各系统配合必须非常精确,否则就可能出现“卡壳”情况。   换句话说,单靠高性能装备还不够,战场上的配合、指挥和经验同样关键。而中国长期缺乏大规模海战经验,这也让055的实战可靠性还停留在理论和演习层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性能超群,但缺乏实战”的局面?文章回溯历史,把目光拉回到1979年的中越战争。那场战争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中国军队而言,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战考验。   此后几十年,中国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争,军队更多时间投入到研发和技术升级上。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能够集中资源,研发出像东风‑17、055型驱逐舰这样的先进武器,也正是长期和平环境的副产品。   换句话说,缺少实战并不是完全坏事,它让中国在技术上飞速前进,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武器系统缺少经过实战检验的“勋章”。   说回现实,很多军事观察者注意到,中国近年来在高端武器装备上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研发能力。高超音速导弹、远程打击系统、大型水面舰艇和新型隐身战机,一个个都是技术顶尖水平。但正如卡申所说,技术指标虽然漂亮,实战效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实战不仅仅是打击能力的考量,更是对操作、后勤、指挥和多系统协同能力的综合考验。没有实战经验,再先进的武器都有可能在真正战争中暴露短板。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独有现象。美国很多高端武器同样经历过“实战洗礼”与“理论与实战差距”的过程。   例如F-22战机在最初几年服役时,也因为缺乏实战经验而在作战程序和任务分配上不断调整。实战经验并不是靠造出来就有的,它需要时间,需要演练,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真实环境中反复验证。而中国武器的短板,更多是时间和环境的问题,而非技术本身。   中国的武器发展模式其实非常有针对性。长期和平让中国可以将大量资源投入研发,从战略上追求技术突破,而不是通过连续战争积累经验。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快速形成高威慑能力,比如东风‑17和055型驱逐舰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战略格局;劣势则是缺少经过高压实战验证的数据。这种状态就像一个跑得很快的选手,却没在真正比赛中检验过耐力和心理素质。   谁都知道,实验室和训练场可以测出速度和力量,但真正的比赛环境下,心理和协作因素同样重要。

0 阅读:2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