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我们不愿再举办奥运会,2008年8月12日报道,在我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外媒进行了猛烈抨击,反复挑毛病,让人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要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真是一场举国动员的奇迹。为了迎接那一刻,全国上下几乎所有资源都向北京汇聚。国家投入了几千亿资金,修路、建地铁、整治环境、拆迁改造,一座现代化城市几乎在短短几年内被重新打造。 那时北京的天被称为“奥运蓝”,为了让这片蓝天不输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城市,政府关停了上百家高污染企业,甚至让河北、山西的一些重工业工厂也停产限产。 那段时间,北京人出行靠单双号限行,工地停工,餐馆限制油烟排放,就连放鞭炮都成了严格控制的事项。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必须完美的考试,一场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实力的考试。 从国家层面到每个普通人,大家都在为奥运出一份力。有人做志愿者,从早到晚在烈日下指路、服务;有人清理街头小广告、维护秩序;还有人为了迎接外国友人,硬是自学了几句英语问候语。 那种全民参与的热情,如今再也难见。那时我们真的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想让世界看到一个热情、文明、崛起的中国。 可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西方媒体的镜头却总是带着滤镜。有人说,他们报道中国的方式,从来不是“看见”,而是“挑刺”。奥运还没开幕,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就铺天盖地:空气污染、人权问题、言论自由、宗教信仰……几乎无所不谈。 他们不是在报道一场体育盛会,而是在借机对中国进行“政治审判”。 尤其是那段火炬传递期间,海外多地发生了抗议事件,中国火炬手被拦、被辱、甚至被攻击,而媒体却将这一切轻描淡写,反而将矛头对准中国,说我们“过度反应”“民族主义”。那种被误解、被扭曲的感觉,至今想起都让人心疼。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国际奥委会的态度。按理说,作为一个中立的体育组织,他们应该维护公平和尊重,但实际上,他们对中国的要求几乎苛刻到不讲理。 场馆要环保到极致、赛事组织要无懈可击、交通要畅通无阻、饮食要安全到连一粒灰尘都不能有。任何微小的瑕疵,都会被放大成“国家形象问题”。可当别的国家举办时,标准立刻就降了一个档次。 伦敦奥运期间,安保混乱、设施故障频出,媒体却轻描淡写地说那是“人性的小插曲”;巴西奥运时,财政崩溃、民众抗议、运动员村简陋,国际奥委会却宽容得惊人。这种“双重标准”,让我们彻底看清了所谓“国际”的真面目。 2008年那年8月12日,一篇西方媒体的报道成了导火索。那天的报道几乎全篇都在挑毛病,从开幕式的排练画面到烟花特效,从志愿者的笑容到运动员的表情,甚至还质疑中国的观众“过于热情”,不够“理性”。 他们说中国展示的盛大开幕式“太完美,不够真实”;说我们的表演“太统一,没有个性”;说我们的体育精神“太功利,不够人文”。一句话——不管你怎么做,他们都能找到理由否定。那种冷嘲热讽,让无数国人看得又气又痛。 其实,那届奥运会我们真的做到了极致。从“鸟巢”到“水立方”,从地铁延伸线到城市绿化,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中国速度与中国智慧。 那时的我们,还在向世界证明:我们不仅能造得出世界工厂里的商品,也能办得好全球最高规格的赛事。可外界看到的,却只是偏见与怀疑。 当年奥运结束后,很多外媒又换了一副嘴脸,说“北京奥运会太成功了,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可对我们来说,那份“成功”背后是数不清的代价与心酸。为了短短十几天的盛会,北京的企业停工、工人放假、环境治理投入巨大。 数以万计的家庭被迫搬迁,城市为迎接那场“完美时刻”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有人形容,那届奥运像是一场“盛大的婚礼”,但婚礼结束后,留下的却是空荡荡的宴席和账单。 更重要的是,奥运并没有带来外界想象中的理解与尊重。那之后,中国依旧被各种舆论误解,依旧被贴上“威胁论”“不透明”的标签。我们越努力,他们越挑剔。 那种努力讨好世界、却换不来平等对待的感受,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究竟是在证明自己,还是在取悦别人? 这也正是为什么,后来当国际奥委会多次表达希望中国再次申办时,我们的态度越来越冷静。并不是我们不行,也不是我们不想办,而是我们已经不需要再通过一场奥运会来证明什么。 2022年我们举办了冬奥,那是一种“成熟的自信”。我们不再刻意去迎合别人的眼光,不再事事追求“完美”,而是更注重自己的节奏与标准。那种淡定,恰恰来自实力与底气。 信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