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

康安说历史 2025-10-23 11:50:36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并且要下血本加大对汽车和电池这些命脉产业的扶持。这无疑是欧盟在“战略自主”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关键步。 冯德莱恩这声宣布太关键了!这哪是简单的政策调整,分明是欧盟攥紧拳头要在汽车、电池这些要命的产业上 “自己当家作主”,这步走得太及时也太必要了。 先说说 “欧洲制造” 的公共采购标准到底是啥意思,说白了就是政府花钱买东西,得优先挑欧洲自己造的,尤其是那些关系到产业命脉的领域。 就像之前欧盟搞光伏新政,明确要求 30% 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必须用欧洲造的组件,现在这招要用到汽车和电池上了。 你想啊,政府的采购量多大啊,比如各地的公务车、公共充电站的电池,一旦都认准 “欧洲制造”,本土企业立马就有了稳定的订单,这不比靠零散的市场销售靠谱多了? 为啥欧盟这会儿急着干这事?说白了就是被 “卡脖子” 的滋味尝够了,再不求自主就真晚了。先说汽车这个老本行,欧洲的汽车业以前多风光啊,大众、宝马哪个不是响当当的牌子? 可现在不行了,2024 年德国的纯电动车销量直接跌了 27.4%,占比才 13.5%,反观欧盟进口的纯电车里,55% 都是中国造的,这差距看得人揪心。 更要命的是电池,电动车的心脏全靠电池,可欧盟自己的电池产能才占全球 7%,真正欧洲企业掌控的还不到 15%,上游的锂、钴这些关键材料 87% 都得靠中国供应。 以前燃油车时代,欧洲能靠本土产业链赚走 85% 以上的利润,现在电动车要是用进口电池,本土能赚到的钱直接跌到 20% 都不到,这钱流到别人口袋不说,哪天人家断供了,欧洲的汽车厂就得停工,这种风险谁扛得住? 所以这次欧盟是真下血本了,直接拿出 18 亿欧元专门砸给电池供应链,就是要建自己的电池厂、搞自己的原材料渠道。 德国更狠,光武器采购就准备了 830 亿欧元,其中 8% 才给美国,剩下的全留给欧洲本土企业,这心思多明显 —— 钱要花在自己人身上,技术要攥在自己手里。 就说瑞典的 Northvolt 电池厂,欧洲自己的龙头企业,现在正靠着政策扶持扩产能,目标是 2030 年让欧洲电池产能冲到 1200GWh,这就是要跟亚洲的电池巨头掰手腕了。 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小题大做,可看看之前的教训就明白有多重要。俄乌冲突的时候,欧洲因为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差点冻肚子,后来拼了命搞可再生能源自主。 疫情那阵,连口罩、呼吸机都要靠进口,急得团团转。现在汽车和电池要是再被别人拿捏,欧洲的制造业根基就动摇了。 你看德国议会多清醒,154 个重大军购项目,就给美国两个小订单,剩下的全喂给本土军工,就是怕再被美国卡脖子 —— 之前美国的 F-35 战斗机据说能远程关机,这种受制于人的滋味谁愿意受? 公共采购的威力其实早就有例子了,爱尔兰都柏林搞排水系统采购,直接把技术专利留给本土企业,还规定要是企业 3 年不商用,权利就收回来继续扶持别的本土公司。 欧盟搞区块链项目也是,明确要求 70% 的活儿必须在欧洲干,安全组件得 100% 本土造,还不准随便把技术卖给第三国。现在这套玩法用到汽车和电池上,效果肯定差不了 —— 政府订单拉着,资金扶着,本土企业就能放开手脚扩产能、搞研发。 可能有人问,中国车企在欧洲销量不是下滑了吗?比亚迪在德国的注册量跌了 30%,是不是欧洲不用急? 可别被表面数据骗了,2024 年西欧市场里,中国品牌份额虽然才 3.3%,但欧盟进口纯电车一半以上来自中国,这说明欧洲市场对电动车的需求还在,只是之前靠进口,现在欧盟要把这块需求变成自己的产业动力。 就像光伏产业,以前欧盟 90% 的组件靠进口,现在搞本土化才没多久,本土企业就慢慢起来了,汽车和电池走这条路肯定没错。 说到底,冯德莱恩这步棋就是要把产业的 “根” 扎在欧洲本土。汽车是欧洲的老牌支柱,电池是未来的核心,这两个领域自主了,不仅能保住无数工人的饭碗,还能在全球竞争里有话语权。 以前欧洲总被美国、亚洲的企业牵着鼻子走,现在靠公共采购给本土企业 “输血”,再砸钱建产能,就是要重新把主动权抢回来。 这哪是简单的产业扶持,这是欧洲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战略自主不是喊口号,就是要靠这样实打实的动作干出来,这步走得太对了!

0 阅读:0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